

制度执行的实质在于公与私,要害是厘清公与私的界线
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制度执行力
□ 张书林
中央八项规定为党立规矩,是贯彻制度治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中央、中央纪委以及各有关部门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改进作风的制度规定。制度制定出来只是预期效力的“应然”,制度执行才是实际效力的“实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党的执政骨干、人民公仆,理应带头维护制度权威、着力提高自身的制度执行力,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当好制度执行的先行者、示范者。为此,应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制度执行力。
铲除制度执行中的阻力
抓制度贯彻落实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实践中总是会遇到各种显性或隐性的阻力。阻力之所以会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执行带来的利益再分割、利益再分配。从深层次上讲,一种新的制度的贯彻落实就意味着对原有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格局、权利格局的不同程度之打破。权力格局、权利格局的背后是利益格局,是利益关系的重新洗牌,是利益蛋糕的重新分配。由此,一种新的制度的贯彻落实,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引发利益纠葛、利益矛盾。
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就要从铲除制度执行中的各种阻力、消减各种阻碍性因素入手,以敢于担当的勇气魄力为制度高效高能贯彻落实开辟道路。其一,着眼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厘清协调好制度执行中所涉及的各方各层利益关系,处理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的关系,计算出制度执行中关联利益关系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其二,坚持权力与责任、为官与干事的统一,从根治不想为、不愿为、不会为、不敢为等“为官不为”负向思维入手,强化抓制度执行的责任意识、使命担当。其三,敢于直面和化解制度贯彻落实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考验、风险、危险,不绕着走、不躲着走、不退缩,面对困境难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四,摒弃制度执行中的私欲私心私利,守住公私分明、公平正义的制度执行底线。设计很精良的制度,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甚至失效,究其根源都可以最终归结为一个“私”字。因为有了私心杂念、有了私利羁绊,所以在贯彻落实制度的过程中就不再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而是处心积虑钻空子、找漏洞、挖墙脚,最终引发制度执行的“管涌”乃至“溃坝”。
健全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
提高制度执行力,就要在相应执行机制的健全完善上下功夫。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
其一,“不搞例外”抓制度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制度既然订立了,就要老老实实地抓执行抓落实;如果制度订立了却肆意违反、规则订立了却随意突破,制度形同虚设变成“稻草人”、“纸老虎”,那还不如没有制度。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一旦留了暗门、开了天窗、有了蚁穴、搞了下不为例,那就很可能最终导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可怕后果。
其二,“雷厉风行”抓制度执行。抓制度执行要放开手脚、施展开拳脚,做到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以造成制度执行的浩荡声势、强大震慑。为什么中央八项规定这么严厉,说到底,就是因为它得到了不折不扣、不留情面的贯彻落实。以禁止公款吃喝为例,党的十八大之前,我们党出台了很多禁止公款吃喝的制度规定,但是由于执行过程中严肃性严厉性权威性不够,结果“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狠刹公款吃喝风,以雷霆万钧的执行力树立起决不容许挑战的权威。相应地,中央八项规定的威力,也就在其执行过程中被空前激发释放出来了。所以,制度的贯彻落实要雷厉风行、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制度执行的效力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其三,“严督实查”抓制度执行。要明晰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的目标任务,拟定出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的目标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及时对照检查,以修正制度执行中的“实然”状态对“应然”标准的偏离;要加大对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不力的责任追究,对于抓制度贯彻落实中的失位、缺位、错位、越位等行径,要严肃追责问责;要强化对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的考核力度,通过日常考核、定期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任期内考核等形式,向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施加组织压力、政治压力等等。
涵养制度执行的思想与行动自觉
提高党员干部制度执行力,内在取决于他们将制度执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性,取决于他们抓制度执行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涵养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就要紧紧抓住扣准以下要点:
其一,坚定制度自信。抓制度执行的思想前提,是高度的制度自信。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首先就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信不疑,笃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科学性、先进性,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毫不动摇满怀信心和希望。
其二,强化制度思维。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是以其制度意识、制度理念、制度思维作为前置要件的。思想决定行动。如果党员干部的头脑中制度意识淡薄、制度思维缺损,行事就会任性随意、无所顾忌甚至为所欲为、肆意妄为,就很难有心存敬畏地去抓制度执行的实际行动。党员干部强化制度思维,要把制度看作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命脉问题,最大限度地将对制度的敬畏转化为抓制度落地的实际行动。
其三,养成按制度办事的习惯。习惯是一种不需要提醒的自觉。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就要从履职尽责的一件件小事入手,一点点地养成习性,使之最终沉淀成干事创业、日常工作中的习惯动作、“规定动作”,进而持续释放抓制度执行的习惯性力量。
其四,厘清制度执行的公私界线。制度执行的实质在于公与私,要害是厘清公与私的界线。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站稳党性立场、人民立场,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公道正派之心去抓制度贯彻落实。如果在制度执行中打起小算盘,以个人利益为基点、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会过多过分关注所谓的“预期收益”,造成制度落地中的“合意就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合算就执行、不合算就不执行”的做选择、搞变通。厘清制度执行的公私界线,要害是必须把当官与发财当作两个事而不是一回事。要深刻明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的行事法则;要始终牢记“一个人可以选择当官,也可以选择发财,但就是不能选择通过当官来发财”的从政法则。
打造助力制度执行的环境生态
制度的执行落实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外在环境中展开的,总是要受到外部环境生态的影响。因此,打造形成良性健康的环境生态,就成为助力党员干部制度执行力提升的重要外部因素。环境生态一旦出了问题,所影响的就不是单一的点,而是一个面甚至是所有面。同理,党员干部抓制度执行,需要借助良性健康的环境生态。在一个人人都敬畏制度、遵守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的环境氛围中,领导干部抓制度执行就少有阻力、较为顺畅;反之,则情况正好相反。
打造助力干部制度执行力提升的环境生态,要紧扣三个要点。其一,要形成以贯彻落实制度为荣、以背离背弃制度为耻的荣辱观,向干部执行制度施加道德压力。其二,让处处维护制度权威、时时敬畏制度威严、人人都按制度办事成为党员干部共同认可的价值信条,成为共识性的行动逻辑、行为准则。其三,形成凸显干部制度执行力的用人导向,在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对其制度执行力的考察和检验,将其不折不扣与创造性抓制度执行的综合效力纳入考量视野、定型为用人导向。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
相关文章:
理论周刊|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制度执行力04-22
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讴歌援藏奉献精神04-19
9部门发文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04-18
微塑料或让人未老先衰,AI预测图吓哭网友04-18
全球塑料有多少产自回收材料?中国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不足10%04-11
潮评丨为结婚减负 给幸福加分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