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清晨,在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分公司的万亩黑土地上,一场无声的“春耕交响曲”正在上演。无人驾驶的智能拖拉机在北斗导航的指引下精准打浆,四轴机械臂在育秧工厂内以15秒一次的频率抓取秧盘,激光雷达扫描的叉车将成堆的秧盘送往暗室……
这里没有传统农忙的喧嚣,只有数据流与机械臂交织的科技韵律。作为北大荒集团智慧农业标杆,七星分公司以农业新技术为核心,将春耕效率提升至新高度,黑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正悄然重塑智慧农业的未来。

查看大棚内秧苗长势
智能育秧工厂:
从“经验种田”迈向“精准制造”
走进七星分公司的智能育秧工厂,仿佛踏入了一个高科技的“绿色车间”。装土、精量播种、覆土、浇水等工序一气呵成,机械臂将完成播种的秧盘叠放入暗室。通过恒温恒湿控制,秧苗仅需48~60小时即可达到立针期,病害发生率控制在0.3%以下,出芽率超90%。
“传统育秧需要20多人轮班盯守,现在4~5名工人就能完成全流程。”技术员薄自伟介绍,今年工厂在14天内生产了26万盘秧苗,可满足8000亩稻田需求,效率较人工提升40%。
更令人惊叹的是印刷播种技术,一台形似印刷机的设备正将稻种“印”在可降解纸张上。纯植物淀粉胶点将种子精准固定在预设位置,间距误差控制在6.5毫米以内。技术员刘永兵展示着一张印有种子的纸张,“就像报纸排版,每粒种子都有合理均匀的生长空间”。

一台形似印刷机的设备正将稻种“印”在可降解纸张上
“这项技术真是太神奇了!”第十九管理区前来参观的种植户滕璐赞叹道,“它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种子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育出的秧苗素质高,移栽到大田后成活率高,为粮食增产筑牢了根基。”据七星分公司农业生产部副部长姜灏介绍,相较以往传统秧盘育秧方式,印刷播种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它不仅能够大幅缩减人力成本,减少种子使用量约20%,还能够提高育秧效率。一台印刷播种机仅需短短1小时,就能“印刷”出可供60亩稻田使用的育秧纸,高效又精准。
而立体化育秧模式,更是将空间资源利用到了极致。育秧架整齐排列,秧盘密密麻麻,智能喷灌系统、智能温控系统等先进设备的应用,让秧苗在最佳环境下茁壮成长。
“这种立体化育秧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育秧效率。”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威介绍道,“通过精准控温、控湿及光照调节技术,我们能够确保秧苗长得齐,长得壮。同时,这种育秧模式还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的素质和质量。”

水稻大棚内智能育秧巡检机伸开双臂,灵活穿梭其中
数字农业:
黑土地上的“科技天团”显神威
水稻大棚内,绿油油的稻米葱茏玉翠,智能育秧巡检机伸开双臂,灵活穿梭其中,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秧苗叶片与茎秆的图像,结合AI算法分析,精准识别病害类型、定位发生位置,并自动生成科学防治方案。
信息中心技术人员王勇介绍,该机器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北大荒信息公司联合研发,配备六轴机械臂,可灵活调整摄像头角度,结合棚内传感器数据,动态优化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确保秧苗生长条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借助智能巡检机器人,现在一天可以完成数十栋大棚的巡检任务,与过去人工巡查相比,效率显著提升。同时,病害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3%以上,远超传统方法。”王勇表示,这一技术将传统育秧的“经验判断”升级为“数据决策”,让管理更加高效、秧苗更加健壮。

智能巡检机器人
智能巡检机器人仅是七星分公司“科技春耕”版图的一环。而智能控制室,则是整个智慧农业的中枢神经。在这里,技术人员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控育秧工厂内的各项参数,与田间地头的智能农机远程通信和协同作业,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无人驾驶的智能叉车,更是成为今年春耕的新宠。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技术,让叉车如同有了“智慧大脑”,精准识别托盘位置,自主规划最佳路径,完成毫米级精准堆叠作业。这一切,都让水稻育秧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有序。
“在过去,码放好的秧盘需要工人驾驶叉车送进育秧室,现在有了这套全自动叉车系统,我们就能够实现秧盘运输无人化。”技术人员王润泽介绍道,“这座控制室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传感器网络,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控育秧工厂内的各项参数。我们可以随时掌握育秧工厂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数据。”
智能控制室屏幕上,生动展现着一幕幕实时场景。有育秧工厂内的实时情况,还有田间地头的作业情况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的串联,使得技术人员能够随时掌握农业生产的整体情况,及时做出决策和调整。

无人搅浆整地机车沿着预设路线匀速前进
全链条数字化: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华丽转身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春耕的神奇力量正不断彰显。在七星分公司的稻田里,无人搅浆整地机车正沿着预设路线匀速前进。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让农机实现了厘米级作业精度。种植户王金苹兴奋地说:“早些年人工整地效率低,现在用北斗导航农机,效率提升了一大截!”
春耕期间,大量的无人驾驶的智能农机正按照预设的路线和参数进行精准作业。北斗导航系统和智能传感器的加持,让农机仿佛拥有了“透视眼”和“顺风耳”,实时监测作业质量,实现高效化管理。
说起黑土地上的高科技,科技示范户周德华深有体会。他说,过去干活靠眼睛,现在靠算法,这几年他自己组建了一个无人机飞防队,它们好似智能管家一样,轻松完成作业环节。
“智能农机不是单一设备,而是整套技术体系。”七星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振宇介绍,今年计划通过智能农机应用,使水稻单产持续提升,综合机械化率达99.8%。
与34家高校院所合作的智慧农场项目,更是让北斗导航、物联网、AI模型等技术贯穿了“耕、种、管、收”全环节。物联网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农田的土壤墒情、虫情、气象数据实时跳动。种植户们通过“数字七星”智慧农业APP,就能轻松遥控农业生产各环节。田地里,无人机巡田、病害预警、智能灌溉……一切尽在指尖掌控。

查看秧苗长势
安装的物联网设备,构成了七星农业的“天罗地网”。虫情测报灯自动识别害虫种类,气象站实时预警极端天气,土壤传感器动态调整水肥方案。这些设备,就像农田的“守护神”,让种地变得更加智慧、更加轻松。
七星分公司通过引入一系列新科技和农业新技术、新设备,为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与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哈工大、农垦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合作,建设万亩智慧农场平台,通过土地画像、农机画像以及可视化智慧育秧和智能耕作,实现万亩智慧农场的数据整合和决策应用。
“昔日巡田步履艰,今朝指尖控农田。”种植户尼宝军感慨道。借助“数字七星”智慧农业APP,种植户们得以轻松遥控农业生产各环节。
从智能育秧到无人农机,从数字农田到全链条服务,七星分公司用科技重新定义了“春耕”的内涵。正如七星分公司总经理魏玉田所言:“新质生产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进黑土地的根系。”在这里,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行业,而是数据、智能与生态交融的现代化产业。这场静默的科技革命,正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着北大荒样本。
通讯员:吴易霞;记者:姜斌 刘畅;摄影:党爱河 吴易霞
相关文章:
龙江“新”图景“质”耕黑土地|看!春耕中智慧农业的“新质生产力”革命05-03
今起,浙江全面进入→05-01
王力安防2024年营收净利逆势双增,智能战略撬动行业增长极05-01
智电三巨头,向往新高度:解码上海车展传祺向往车系的价值跃迁04-30
“模速空间”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爆款与销冠,AI与美好越来越近04-30
大湾区首个智慧骑行赛道全面建成 助力十五运赛事高质量训练04-30
植保无人机助力小麦“一喷三防”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