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召县人民法院在依法审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时,担保人认为,其为他人担保时,他人拿了个“空白”合同让他签字,并不是本人真实意思。那么,仅签署姓名的空白合同是否有效?一起来看看下面这起案件。
2023年5月,被告郭某等人与原告某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借款27万元。被告任某与原告银行签订了《保证合同》,约定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未按约定还款,原告银行诉至法院。法庭上,被告任某辩称其本人签合同时合同内容系空白,不应承担责任。
南召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原、被告签订的借款合同、保证合同等均系各方签字确认,合法有效。被告任某的辩称无证据证实,且被告任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知道签名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即便签合同时合同空白部分系后来填补,也应视为对原告填补内容的概括性授权。故其辩称理由不成立,遂依法判决被告郭某等人偿还原告银行本金27万元及利息罚息;被告任某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法官说法:
法官对于空白合同的效力认定,给予如下提醒:
1.若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只要合同的主要权利义务条款明确,即使部分内容不完整,也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一般情况下此类合同是有效的。
2.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签订书面合同时,应预见和承担在空白合同上签名、捺印的风险,其本人对相应的法律风险采取漠视态度,直接在空白合同上签名、捺印的,应视为其同意授权合同相对方在空白部分填写相应内容。
3.从保护交易的稳定性与便捷性出发,当事人签名、捺印即表示承诺,一般应推定其已经知晓空白条款内容,或者表明其自愿放弃核实相关合同内容,并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后果。
4.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空白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或存在效力瑕疵。比如,若劳动者能证明用人单位在签订空白劳动合同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通过本案的裁判,法官提醒,在签署合同前,一定要对合同内容特别是主要条款了解清楚,签署后要及时留存合同,以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对金融机构来说,办理贷款业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金融法规的相关流程进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通讯员 张振丽
编辑:辛灵飒 初审:杨东梅 终审:王笑荷
相关文章:
以案说法|空白合同引发的官司07-23
风口财评|健康科普与商业广告必须划清界限07-22
ST景峰:14.25万元转让子公司股权07-21
《住房租赁条例》公布07-21
东胜这里有120只梅花鹿~07-21
上海明确开始支持一个行业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