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河南太康县马头镇探索推行“借牛还牛”发展模式——念好养牛经 走上致富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4:53:00    

“‘借牛还牛’就是好!不花一分钱,在家就能养牛轻松赚钱。”4月6日一早,伴随着“哞哞”的牛叫声,太康县马头镇陈屯村村民陈传洋早早起床来到牛圈,给牛准备饲料、喂水换草、清扫圈舍,脸上挂满笑容。

陈传洋所说的“借牛还牛”,是马头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周口市委率先建成农业强市部署要求,围绕太康县“南菌北椒”“东牛西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立足本地养牛资源优势,发挥企业联农带农作用,创新推出的“户繁+”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借牛还牛、举办撂牛大赛”等措施,带领农户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牛”路子。

“所谓‘借牛还牛’,就是养殖企业把母牛按重量借出去,让农户利用自家秸秆饲养,待母牛产的小牛犊养殖达到借出去母牛时的体重,归还给企业,此时母牛归农户所有,再产的牛犊也是农户的。”马头镇党委书记孙海解释说,“借牛还牛”模式成本低、收益大,非常适合缺少资金、没有其他增收门路的农户。该模式推出后,群众非常支持,借牛热情高涨。

绿洲农牧肉牛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马头镇推行“借牛还牛”发展模式的企业之一。该产业园负责人李辉告诉记者,“借牛还牛”模式启动以来,全镇农户已从该产业园借牛500多头。

春日,草长莺飞。上午9时,记者走进马头镇舒屯村开通养殖合作社,一头头壮硕的黄牛顺着料槽一字排开,吃得津津有味。

“此前,我从绿洲农牧肉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借了10头母牛。目前已归还了6头,剩下的几头几个月后就能全部还上。”说起“借牛还牛”的好,开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开通打开了话匣子,“等牛还完了,接下来这10头牛每年收入五六万不成问题。”

牛借给农户后,如何让农户把牛养好养壮?马头镇抽调镇畜牧站及畜牧防疫人员组建“畜牧119”。日常,“畜牧119”人员深入养殖一线,为合作社和养殖户提供手把手、面对面、一站式技术指导,并免费为养殖户开展饲草配方、养殖技能、疾病防治等,帮助农户解决牛养殖技术问题,大幅提升了养殖户养殖信心。

胡景卫是马头镇胡庄村一名养牛户。去年11月,家里几头肉牛出现消化不良、低烧等症状。情急之下,他赶紧拨通“畜牧119”工作人员王凯的电话。接到电话,王凯迅速赶到现场,经过诊断、输液、喂药,三天后患病肉牛全部治愈。“日常,‘畜牧119’工作人员会主动来家里,教我们牛怎么喂、疫苗怎么打。现在养牛真方便!”胡景卫乐呵呵地说。

此外,为扩大养牛产业的影响力,每年五一劳动节,马头镇还举办“撂牛大赛暨美食节”活动。目前,撂牛活动已成为当地喜庆节日举行的民俗竞技活动。“每年的‘撂牛大赛暨美食节’都吸引大量当地、周边地区和省外游客前来观看,牛肉等商品供不应求。”马头镇党委书记孙海说。2024年,“马头镇撂牛大赛”被太康县人民政府列为“太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向市级和省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借牛还牛”和“撂牛大赛”的带动下,如今,马头镇养牛产业规模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据统计,目前,该镇有年出栏量5000头肉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50头以上养牛户60多户,50头以下养牛户300多户。还有“明正牛肉”“德荣牛肉”2家牛肉加工龙头企业,拉动个体牛肉销售户40多户,个体屠宰户50多户,年屠宰加工肉牛4000余吨。上下游企业互通衔接,形成了改良、育肥、屠宰、加工、销售等完整产业链。

养牛产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当地秸秆利用难题。以绿洲农牧肉牛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该企业与周边农户签订秸秆收购合同,免费帮村民采收小麦、玉米等,获得秸秆用作牛饲料。牛粪则被农户返田用于农田施肥,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改善了土壤质量。据统计,目前,该镇360多家养牛场(户)年饲料化利用秸秆4万吨以上,约占全镇秸秆总量的50%。2025年2月,该镇“借牛还牛”经验做法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周口市委写入工作信息,在全省宣传推广。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1~3年时间,在全镇实现户均1头牛,3~5年实现人均1头牛。”马头镇党委书记孙海说,“目前,我们正规划建设一处占地90亩的现代化智慧养牛园,和一个日销量达500头牛、占地40亩的豫东牛羊交易市场。等项目建成后,该园区年存栏母牛将达到2000头,年繁殖成活犊牛1500头,年税后利润700万元。”此外,马头镇还正在策划“2025马头镇撂牛大赛暨美食节”活动,丰富比赛场景,与全县景点串连成线,打造农文旅融合,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供稿:太康网信)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家成功“拼”出小麦完整基因组“拼图”04-13

行走黄河|草莓“恋上”鱼!信发实现生态农业“双循环”04-12

河南太康县马头镇探索推行“借牛还牛”发展模式——念好养牛经 走上致富路04-08

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 一周荐读04-07

聊城53岁“新农人”让1200亩地“长出”1800亩的奇迹04-04

央媒看河南丨河南息县: 打好产业“组合拳” 增收致富路更宽04-03

亩产量2500斤以上 琼海万泉镇丹村洋茭白喜获丰收04-02

“环境包袱”变身“绿色财富”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