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首家省级总林长签发《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令》推进改革;出台《山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系全国第三家……近年来,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层出不穷。
数据显示,山西集体林地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63.6%,涉及430万农户。集体林改不仅关系美丽山西的生态底色,也维系着林区群众的致富含金量。我省始终坚持改革引路、科技赋能,通过探索转型路径,有效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推动森林经营更加高效、支持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林权价值增值途径更加多样,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高、林区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森林资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
破冰之举 三晋林改启华章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实践。
2008年,我省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印发《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在晋城市及祁县、垣曲县等1市11个县启动试点,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2013年开始推进配套改革。之后,我省又印发《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意见》,进入以推进“三权分置”、放活经营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阶段。
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推出特色做法。泽州县通过开展林地延包试点,进一步稳固农村林地承包关系,确保集体林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目前已出台《泽州县集体林地延包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大同市云州区制定市场化林权收储机制、社会资本投资林业扶持政策、林下经济产业奖补政策、市场主体规模流转林地实行森林经营等一系列保障制度。
“去年4月,省里又印发《山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聚焦‘林改四问’和‘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建立完善林改‘1+1+4+5’制度体系,确定3市、27县为先行试点,通过国有林场‘百场带千村’、林草乡土专家‘以一带十’科技帮扶等政策措施,推动全省林改再启华章。”省林草局改革发展处副处长陈晓燕介绍。目前,太原、忻州、朔州、晋中、长治、阳泉、晋城、临汾市所辖县区均发出首本林权类不动产证,全省新发放20357本林权类不动产证。
“面积1146.87亩!没想到,咱这林子还能像房子一样有证。”昔阳县孔氏乡郝家村村民刘英明拿着全县首本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感慨地说。
同时,我省落实“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市县乡主要领导包联县乡村机制,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纳入各级林长制工作范围。如应县将林改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6个工作专班,创新县乡林长联点包片机制,设立45个林长联系点,形成“四级联动”推进机制,投入38万元专项资金开展矢量测绘,完成5.82万亩林地外业调查,实现3.14万亩确权颁证。
“我省以省总林长令推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为全国首创,全省11个市、117个县(市、区)连续两年相继签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林长令。我们明确时间节点和任务路径,发挥林长引领作用,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权属清晰、监管有效的目标。”省林草局改革发展处副处长王飞说。
破解瓶颈 山林变身“聚宝盆”
“权”定之后,“联”是关键。我省梳理出推进改革任务的十大行动、九大机制、102条实施路径,成立工作专班,破解发展瓶颈,让林改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全省各地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守正创新,谋求突破。
我省每年实施100万亩森林抚育工程,核发集体和个人林木采伐许可证10984份,办理商品林告知承诺审批11件。并围绕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推动天然林与公益林并轨管理,采取“国有+集体”形式,带动集体林经营主体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项目。芮城县通过组建132家林业专业合作社拓展花椒、红枣、菊花等特色产品的销售加工业务,把分散的林农紧密联结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
同时,我省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村集体林场,支持国有林场、林业企业建立股份合作林场,吸引承包林地林木入股经营。在推进中,闻喜县创新推出“两级跳转”机制,林地经村集体核实后,可直接流转至镇级集体经济联合社,再由联合社将林地“打包”流转至企业,破解了传统审批模式对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束缚,极大地提高了林地流转的效率。
“有了不动产权证后,我们不但能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还可以外包流转,解决了目前村集体发展乡村振兴项目资金不足的大问题。”沁水县第一批领取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名下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的龙港镇柿元村党支部书记李光军由衷赞叹。增多的融资渠道是晋城市持续深化林改的催化剂。晋城市在全市探索“经济林基地”抵押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累计发放林业贷款3000余万元。
无独有偶。大宁县创新推出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惠宁林益贷”,已发放贷款149万元,让“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该县还与金诺碳投、山西绿色交易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完成全国碳市场开户登记,并与中信银行探索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融资模式,为生态价值转化打开金融新通道。
近年来,我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林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等林业贷款模式,将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产品纳入自然灾害保险承保范围,破解林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解决林业产业后顾之忧。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25.17亿元,林业贷款余额达73.74亿元。
5月26日,行走在安泽县和川镇石渠村,远处新栽种的千亩连翘苗长势喜人。“2012年以来,各级财政投资4796万元,鼓励农户利用荒山、荒坡、‘四旁’地种植连翘,建成30个野生抚育示范区、24个人工种植区和1个良种繁育区,盛果期亩收入能到1万元。”安泽县林业局党组书记任晓红介绍。在林改的推动下,昔日的荒山成为生机盎然的“立体聚宝盆”。“我们已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上完成3笔林权交易项目。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管理制度,稳妥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王飞表示。
破茧成蝶 生态跃迁展新颜
5月28日,站在灵丘县独峪乡西漕沟村的山巅观景台极目远眺,曾经“光头”般的贫瘠沟壑已呈现出震撼人心的生态画卷——板栗树如绿色绸带盘旋山间,与林下的黄芩苗一同交织成垂直的生态屏障。
通过“林下复合种植”创新模式,西漕沟村搭建了“乔—灌—草”立体生态架构,土地利用率提升200%。“截至目前,村里已建成1000余亩板栗产业带和900余亩黄芩基地,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400万元,我们社员人均增收8000元。”西漕沟村村民李贵文一脸自豪。
这样的场景在我省还有很多。深入探索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径,我省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化结构,创新模式,着力壮龙头、延链条、铸品牌、拓市场,推动林业产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精细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2024年全省林草产值达707亿元,同比增长5.5%。
在经济林提质增效上,我省紧扣“西干果、东药材”布局,干果经济林和特色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2024年干果经济林总产值150亿元;花卉产业达9.5万亩、销售额8.77亿元。培育10户创新型中小企业、8户专精特新林业企业,推广16个以工代赈项目,发展林下经济经营面积627万亩,产值33亿元。“今后我们将充分释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红利,盘活林地资源,大力扶持林药、林菌、林禽多模式林下种植、养殖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路子,每年建设十个示范基地,持续扶持一批经营主体,为群众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省林草局副局长岳奎庆表示。
5月25日早上7时多,温暖的阳光洒在浮山县寨圪塔乡山交村的苗圃园里,10余名工作人员早已开始辛勤劳作。“我们围绕康养小镇景区着力打造红色小镇、山水小镇和供销小镇三个主题小镇,去年我们村被列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刚讲述着山交的巨大变化,“村民都能在景区找到工作。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4.97万元。正在运营的高端民宿是我们山交康养小镇景区的另一个亮点。”
为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林业优势、潜力,我省以优化森林康养环境、丰富森林康养产品、繁荣森林康养文化、完善森林康养基础设施、提高森林康养服务水平为重点,打造森林体验基地、森林养生基地、慢生活休闲体验区44处,将59个森林康养旅游点串联成10条精品线路推向社会大众。仅晋城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就吸引500万人次观光旅游、3.9万人返乡就业创业,直接带动365个村集体增收5800万元、7.6万劳动人口人均增收3100元,间接受益近40万人。
同时,我省持续优化森林生态景观,向社会推介打造一批品味山水、回归自然、休闲静养的旅游目的地和热门打卡地,陵川县、壶关县被评为最美森林旅游目的地。大同市云州区采取“林草湿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发展西坪镇趣野森林、峰峪乡梨园水乡营地等8家林下露营基地。
如今,山西林改如一场春雨,滋润了三晋大地的每一片山林,使森林资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奏响了一曲曲激昂的绿色发展乐章,为山西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绿色力量。
来源:山西日报
相关文章:
30万现金不翼而飞,民警从地里挖出07-26
【向改革要动力 向开放要活力】盘活森林资源 奏响绿色华章——我省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07-26
以案说法|空白合同引发的官司07-23
ST景峰:14.25万元转让子公司股权07-21
《住房租赁条例》公布07-21
东胜这里有120只梅花鹿~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