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蒲松龄号什么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大话聊斋——蒲松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3 11:47:53    

简介:蒲松龄(公元1640一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屡试不中,在家乡教了40多年的书。蒲松龄把长期收集到的民间传说,总结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

(一)灯下巧读

淄川城有个蒲家庄,村子周围被垂柳包围;村外有一条清澈的小河,附近是蜿蜒的群山。

蒲松龄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槃是个小商人,买卖不兴隆,家里人口多,生活艰难。父亲亲自教儿女们念书识字。

一天晚上,蒲松龄在灯下读诗,古人措写月光的诗使他陶醉,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非常欣赏:山峦披着月光,好像布满了积雪;河岸白茫茫一片,好像铺了一层沙子。它写得太逼真、太优美啦!蒲松龄抄在本子上。他想:还有没有其他描写月光的诗句?他翻起书来,把描写月光的诗全部找出来,认真地抄在本子上。

蒲松龄就这样广泛阅读,分门别类地抄录,加以比较,认真体会,逐渐掌握了写诗的方法。

蒲松龄的诗写得很好,与小时候下的功夫有很大关系。

(二)参加考试

十九岁时,蒲松龄参加了考试,这场考试很重要,决定他能否成为“秀才”。蒲松龄坚信自己能够考好。在此之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获得了第一名。

科举考试考八股文,每一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字数有严格的规定。

蒲松龄参加考试的主考官是施闰章。他出的考题和一般考官不同,有一些文学色彩。

天刚亮,考生们排队进入考场,考场上有士兵把守,气氛肃穆。

蒲松龄领了试卷后,根据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考场的院门上了锁,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来回走动。

作文的题目叫《早起》,蒲松龄看过后,决心写出一篇好文章。他在文章中描写了文官们很早就起来,到朝廷上争权夺利:卑鄙的小人很早就起来,跑到富贵人家溜须拍马……

施闰章在蒲松龄的文章上写下批语: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芬芳,把人们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上了。

蒲松龄获得第一名,成了秀オ。

后来,施闰章收蒲松龄做学生,蒲松龄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三)苦读青云寺

考中秀才后,就能参加乡试了。

为了考上举人,蒲松龄住在青云寺里苦读。每当晨钟敲响,蒲松龄就爬起来读书,一直读到暮鼓传来。有时,蒲松龄读书入了迷,夜里伴着烛光,直到天亮。

寺院中有大片的桂树,到了秋天,桂树花开,整个山谷弥漫着香气。八月初八,村民们来到寺院赶庙会,观赏桂花。寂静的青云寺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蒲松龄跑出房门,来到花海中玩了个痛快。

“听说书啦!”有人大喊。人们围在一起,听说书人讲起了奇闻怪事。蒲松龄边饮酒,边听村民们讲故事。他们总是讲花妖、树精,或者讲美丽的女鬼……这些都使他如痴如醉。

蒲松龄从小就有分门别类记录的习惯,等庙会结束后,蒲松龄把故事都记在本子上。

青云寺的苦读生活,不仅使他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山中的美景也熏陶了他的性情,尤其是受到民间文艺的影响,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蒲松龄决心把民间传说故事搜集起来,编辑成书,传给后人。

(四)闹分家

蒲松龄兄弟四人都娶了妻子,葡松龄的妻子刘氏老实能干,孝敬公婆,婆婆喜欢她。大嫂和二嫂联合起来欺负刘氏,到处说婆婆的坏话,与婆婆吵架。日子一长,公公蒲槃无奈地说:“你们太不像话了,干脆分家吧。”

“分就分,我们不能吃亏!”大嫂和二嫂说。

大哥和二哥分到了宽敞的住房,好的家具和农具都被他们抢走了。

蒲松龄分到三间破房子,一些破农具。

蒲松龄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破草房,连个院墙都没有。房子的墙皮剥落了,屋里破旧不堪。刘氏说:“夜里有狼,没有门板可不行!”

蒲松龄说:“别担心,我会想办法的。”

蒲松龄从堂兄家里借来一块门板。夫妻俩忙了好多天,才将房子收拾好。刘氏说:“咱家分了几亩薄田,只长50斤荞麦,80多斤谷子,这日子没法过呀!”

蒲松龄连忙安慰妻子说,只要能参加科考,谋取到官职,就可以养家糊口!

(五)考场失意

蒲松龄认为凭自己的学问,一定能够金榜题名。没有料到,蒲松龄三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

没有学问的,用钱买通了考官,就能够高中,而蒲松龄只能靠运气。

蒲松龄仍不灰心,痛下决心:“我要靠真本事得中!”

他三十岁时,有个当知县的朋友叫孙蕙,请他去当幕宾,蒲松龄高兴地去了。

孙惠在宝应县(隶属江苏省扬州市)任职,蒲松龄在此见识到了很多新鲜事,结识了一些有学问的人。蒲松龄一边做事,一边寻游,听到民间故事,就记录下来,而且还写了很多诗。

孙惠喜欢他写的诗文,对他说,“你的诗词文章写得很好,今后,写应酬文字的事情就拜托你了。”

“那我不变成文字匠了吗?"蒲松龄不太满意。

为了友情,他替孙蕙写了很多应景的诗文。后来,他就烦了,后悔不该做无聊的事情。他写诗来表达心意:

湖海气豪常迕世,黄昏梦醒自知非。

年年踪迹如萍梗,回首相看心事违。

在宝应县住了一年多,蒲松龄要回家乡去。孙蕙说:“你跟着我不愁吃穿,今后或许能升迁,为什么要回家呢?”

蒲松龄说:“您对我很好,但我雄心尚存,不能一辈子替别人写文章。我要走自己的路。”

蒲松龄曾经与朋友张笃庆、李希梅等,结为“郢中诗社”,赋诗酬答,相互鼓励,练就了文字功底。蒲松龄曾经在青云寺苦读,青云寺以其甘泉春雨、朝霞彩虹陶冶了他的文学灵性。

康熙十二年淄川大旱,收成锐减。眼看就要过年了,孩子们大吵大闹,而家里却没有一粒粮食。蒲松龄悲从中来,不禁老泪纵横……

在贫困绝望的日子中,蒲松龄只能靠编写神异故事来聊以自慰,支撑着活下去。

(六)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后,到有钱人家当教书先生。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写故事。为了收集故事,常在村外的路口旁摆茶摊。他坐在席子上,对过往的行人说:“快过来歇歇脚吧,喝口茶。”

“多谢,多少钱一碗?”有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一文钱都不要。”

“真有这种好事?”

“您如果有什么新鲜事,请讲给我听听就行。”蒲松龄说。

客人问:“您喜欢听什么故事?”

“什么都行。”蒲松龄说,“越离奇越好,神呀鬼呀的,我最喜欢。”

客人天南海北地侃起来。外出干活的汉子,做买卖的商人,云游四方的和尚,见多识广的学问家,讲的故事五花八门,蒲松龄听得津津有味。回家后,他就把故事记下来。

有一次,蒲松龄听一位木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皇帝酷爱斗蟋蟀。地方官逼老百姓捉蟋蟀上交。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差点被官府打死,并被罚了很多钱。有一个人逮住了一只大蟋蟀,高兴得准备上交时,却被小儿子玩死了。小儿子害怕父亲责怪,吓得跳了井。家人哭得死去活来时,突然发现了一只大蟋蟀,逮住它献给了皇帝。后来他们才知道,大蟋蟀是小儿子变的。

蒲松龄听了这个故事后哭了,心想:我一定要把它编成更好的故事,让人们看清官府是多么黑暗!

后来,蒲松龄写成不朽的名作《促织》。

(七)《聊斋志异》

在历尽了辛酸以后,蒲松龄想到科举考试对文人的荼毒,考官的昏庸,仕途的失意,满腔悲愤,如骨鲠在喉,想一吐为快。

蒲松龄在南游的时候更加注重搜集故事,先以诗的形式写出来,后再扩写成小说。

四十多岁时,蒲松龄写的故事,已多达490多篇。由于他写作的屋子叫“聊斋”,因此起名叫《聊斋志异》。

蒲松龄反对包办婚姻,反对贪官污吏,赞扬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不敢明讲,所以只能借鬼狐来说教。

《聊斋志异》谈鬼说狐,多数都有所寄寓:《劳山道士》讽刺那些好逸恶劳、心术不正的人,为了求得道术,而到处碰壁。最令人称道的是《公孙九娘》,写莱阳生入鬼村,和鬼女公孙九娘的一段烟缘。蒲松龄曾经耳闻目睹了发生在山东东部的惨案,《公孙九娘》是有感而作,写鬼事鬼情,其实是写现实中的事,为死在清廷的屠刀和酷刑下的人们鸣冤。

《聊斋志异》的很多篇章都融人了作者的遭遇,如《司文郎》,它的核心情节是有特异功能的盲僧人,凭嗅觉就能辨别出几位士子的文章之优劣。最精彩的是盲僧人所说的两句话:“仆中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讽刺考官的昏庸。此类文章中隐含着作者的心境,心态,前后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作者思想情绪和作品风格的变化。

在《自志》结尾中有一段感叹:“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案冷凝冰,妄续密明之灵,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然。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寒间乎!”

《聊斋志异》的写作时间长达四十多年,是蒲松龄大半生积累而成的心血。正是不如意的生活,硬从科场失意的蒲松龄身上挤出一部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

当《聊斋志异》没有成书时,一些作品就广为流传了。王士祯(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看过以后,十分敬佩蒲松龄的才华,写下一首词: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蒲松龄写了一千多首诗、一百多首词、五百多篇文章、三个剧本,十几首歌谣。蒲松龄看到穷人劳动一年,打下的粮食不够交税,被逼得卖儿卖女,写下《田家苦》:

稻粱易餐,征输最难;

疮未全医,肉已尽剜。

东家儿女卖吴越,邻妇夜夜哭霜月。

我方踟蹰怀百忧,租吏登门如怒牛。

千思万转仍不果,计卖黄犊尚差可。

莫管来年耕不耕,免去眼前遭兵火。

相关文章:

形容夕阳美景的诗句有哪些(绝美“夕阳”古诗词15首)09-20

四叶草含义是什么意思(四叶草的神奇之处!)09-20

上海一本大学有哪些学校(上海公办一本大学排名名单)09-20

桩基施工全流程讲解(七步解析桩基施工)09-20

学毛笔字入门教学(练毛笔字有哪些窍门)09-20

身份证证件照要求穿什么衣服(办理身份证照相攻略)09-20

资本收益率是什么意思(银行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09-20

毕加索的画深度解析代表作(深度剖析毕加索的晚年代表作《生命》创作手法,以及背景和价值)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