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历史上的和氏璧究竟是怎么来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2 09:35:49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温润以温,仁之方也”。(语出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国古代社会也有“石之美者为玉,人之美者为卿”的说法。可见,在以前人们的心目中,玉作为一种装饰品,不仅仅是达官贵人身份等级的象征,更加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希冀和幻想:吸收天地精华,含蓄内敛,不骄不躁,不腐不朽乃至长生不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传世珍宝,和氏璧乃是所有玉类中最上乘之品的代表,围绕着这块玉中的稀世珍品,发生了很多鲜为人知和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那么,历史上的和氏璧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在流传过程中都遭遇了哪些经历?和氏璧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文章所叙述的故事之中。

和氏璧的诞生——卞和献玉

相传在春秋时代早期,一个名叫卞和的楚国樵夫在楚山(今湖北荆门一带)砍柴时,偶然发现了一块璞石(未经雕琢的玉石原料)。卞和觉得这块璞石不同寻常,因为它不仅块头大,分量重,而且给人一股莫名奇特的吸引力。

于是,自觉发现稀世珍宝的卞和只身一人怀抱这块璞石来到楚国王宫,想要把这个稀世珍宝献给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公元前758年-公元前741年)。卞和献上璞石之后,楚厉王命令宫里的玉匠对其加以鉴别真伪。

玉匠在检查之后告诉楚厉王,那块所谓的璞石其实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感觉受到了卞和的欺骗,认为这个樵夫只是在哗众取宠拿他开涮,盛怒之下命人对卞和施以刖刑,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楚厉王死了之后,卞和又抱着那块璞玉,想要把它献给刚即位的楚武王,楚武王按照流程让玉匠鉴别璞玉的真伪,结果得出的结论依然是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很显然,楚武王也把卞和当成了一个骗子,他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脚。两次献玉两次惨遭酷刑的卞和心如死灰,他整天抱着那块璞石在楚山上哭泣,眼泪哭干了,眼角还流出了鲜血。

在楚武王之后即位的楚文王听说了这件奇闻,便命人把卞和抬来。卞和告诉楚文王,他并不是因为双脚遭到刖刑而哭泣,而是因为他明明发现了一块稀世宝玉却两次被人当成了骗子,他对楚国一片忠心,却得不到应有的对待,这才是他最伤心的地方。


在听到卞和的说辞之后,楚文王也开始好奇那块璞石的真伪。这一次,楚文王让玉匠直接把璞石切开,果然得到了一块稀世美玉,相传,那块美玉上还渗透着卞和的鲜血,青白之间的斑斑红丝让这块美玉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

最终,深受感动的楚文王犒赏了卞和,还用卞和的名字来命名那块绝世美玉,称为“和氏之璧”。从此以后,和氏璧的名号传遍天下,当时的人们几乎都知道在楚国的深宫之中藏着一块被视为国宝的绝世美玉,只是没有机会一睹真容。那么,和氏璧就这样一直藏在楚国王宫中吗?

和氏璧从楚国王宫流落民间

战国时期,楚国司马昭阳率领楚军于公元前334年攻灭越国,还让当时逐渐衰落的战国霸主魏国屡吃败仗,为楚国立下不世之功。为了奖赏昭阳,楚怀王不仅赐给他令尹(相当于楚国丞相)一职,还把楚国的传国之宝“和氏璧”赏赐给了昭阳,几百年不见天日的和氏璧就这样流出了楚国王宫。

战国诸侯养士成风,想要投靠在楚国令尹昭阳门下的食客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就包括一个名叫张仪的魏国年轻士子。后者师从鬼谷子,有经天纬地之大才,但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生活得很窘困,他想要游说令尹昭阳,让他先担任个一官半职。

令尹昭阳在相府中为前来投奔的各国士子们设宴接风,哪知宴会刚刚进行到一半,就有下人来禀告令尹昭阳,说和氏璧失窃了。这让令尹昭阳感到十分意外和愤怒,恰好有门客出于对张仪才华的嫉妒,诬告张仪偷走了和氏璧。


令尹昭阳不加调查,就下令将张仪搜身,因为迟迟没有找到赃物,张仪挨了不少的打,还险些丢掉了性命。遭受毒打之后的张仪被人扔出相府门外,最终逃往了当时正在变法中的秦国,得到秦王嬴驷的重用,官拜相国,为秦国的东出战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实,和氏璧的失窃真的和张仪没有关系,且不说他初到令尹府,人生地不熟,就算窃了玉,也根本没有藏身之处,他何必要做这样铤而走险、得不偿失的事呢?那么,和氏璧在令尹昭阳府中失窃之后流落到何处了呢?

几经流转的和氏璧

话说张仪担任秦国相国之后,曾经几次出使过楚国,他始终对当年令尹昭阳的诬陷窃玉之罪耿耿于怀,不仅利用出使的机会凭借秦国的威权狠狠地羞辱了昭阳,还连带着坑了楚怀王和整个楚国。

张仪当时出使楚国的主要任务是瓦解齐楚军事联盟,为秦国的东出大略扫清障碍。张仪承诺楚怀王只要与齐国断交,秦国将会割让给楚国六百里的城池土地,利欲熏心的楚怀王听信了张仪之言,下令齐楚断交。

但是,楚怀王迟迟没有等来张仪替秦国承诺的六百里割地国书,他命人去找张仪催促,结果张仪死不承认,只说楚王耳背心贪,将他说的六里之地错听成了六百里,拒不割让土地给楚国。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楚怀王懊恼不已,被怒气冲昏头脑的他决定对秦国宣战,史称丹阳之战(公元前312年),结果楚军出师不利,以折损几万人惨败告终。楚怀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07年),秦昭襄王嬴稷即位,而和氏璧的再次面世,就跟楚怀王和秦昭襄王之间的恩怨有关。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国接连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九座城池,秦昭襄王在战后致信楚怀王,想要邀请他在武关之地会盟和议,处于劣势的楚怀王不顾屈原等楚国大臣的劝阻,执意要亲自前往。

武关会盟正如楚国大臣所料,是秦昭襄王设下的圈套,目的是要把楚怀王劫持到咸阳要挟楚国,以换取更多利益。国不可一日无君,楚怀王刚被劫持,不愿妥协的楚国拥立太子熊横为新王,是为楚倾襄王。

楚怀王被囚禁在秦国达两年之久,后来,脱困的楚怀王逃回楚国,却被楚国新王、自己的亲儿子拒于城门之外(主要怕楚怀王回来抢了他的王位)。走投无路的楚怀王辗转来到了赵国,可他身着平民之服,任谁也不相信他会是曾经高高在上的楚怀王。


楚怀王没有办法,只好掏出信物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个信物就是几十年没有面世的和氏璧(可见和氏璧并非张仪所偷,而且又流回了楚国王宫)。结果,和氏璧还没有呈到赵王的眼前,就被当时的赵国权臣、奉阳君李兑占为己有。

失去和氏璧的楚怀王再次来到了秦国,这时候的他已经奄奄一息,最后病死在了秦国。秦国把楚怀王的灵柩送回了楚国,这件事也就划上了句号。可是,和氏璧却就此留在了赵国。后来,奉阳君李兑被抄家,其私有财产被如数充公,和氏璧也就此成为了赵国的传国之宝。所以,这就引出接下来关于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久闻和氏璧传闻的秦昭襄王派遣使者前往赵国,他向赵惠文王表示,自己的母亲宣太后适逢大寿,想要和氏璧作为祝寿之礼,代价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王自然是不相信秦王的说辞,可是畏于秦国的威权,又不敢不交出和氏璧。

就在赵王担心献出和氏璧而秦国却拒不割城的时候,赵人蔺相如上言说,他愿意带着和氏璧出使赵国,如果秦国信守诺言,那他就把和氏璧献给秦王,如果秦王不讲信用拒不割城,那他一定会完整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于是,蔺相如肩负赵王重托,以赵国使臣的身份前往秦都咸阳。到了秦廷之上,蔺相如奉上和氏璧,而秦昭襄王为了故意羞辱赵国使臣,把和氏璧传给自己的大臣和宠妾左看右看,绝口不提以玉换城的事情。

蔺相如看出来秦王不是真心实意地要拿城池换取和氏璧,就走上前去告诉秦王说,和氏璧上有几块瑕疵,需要自己给秦王指出来。在拿回和氏璧之后,自知不能全身而退的蔺相如怒视秦王,表示自己宁愿把玉摔碎,把自己撞死在梁柱上,也不让秦国的阴谋得逞。


秦王被蔺相如的这么一出给搅乱了节奏,一时间只能答应在斋戒五日之后正式举行交换仪式。蔺相如看出秦王是在拖延时间,他表面应允,却在返回使馆以后派人携带和氏璧秘密返回赵国,等到举行交换仪式的那天,蔺相如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被他送回赵国,如果秦国遵守承诺割城,那赵国自然会把和氏璧献来。

眼见强占和氏璧的计划失败,又不能明着和赵国翻脸,就没有拿蔺相如一行人怎么样,最终让他们返回了赵国。赵惠文王见蔺相如果然做到了完璧归赵,心中大喜,自此对蔺相如日益器重,而和氏璧依然被当成传国之宝珍藏在赵国王宫之中。

结语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残余势力逃往北境代地,拥戴代王赵嘉为赵王,六年之后,代王嘉被秦军剿灭,赵国彻底覆亡。传世之宝和氏璧在赵国灭亡之后,成为了秦国的战利品,秦王政命人把和氏璧制成国玺,当做自己统一六国登基称帝的权力象征,这就是和氏璧之称为传国玉玺的由来。


在秦以后的王朝更迭中,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一直被放在各个王朝的皇宫之中,直到唐末五代以来整个国家陷入割据战乱的动荡年代,传国玉玺“和氏璧”最终消匿于战火之中,自此之后下落不明。

相关文章:

车门灯保险在哪里01-16

家属去哪里交罚金01-16

注销国籍在哪里办理01-16

在哪里起诉捷信01-16

哪里的产假158天01-16

挖机噪音哪里举报01-16

儿童市民卡哪里办01-16

公积金归集地是哪里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