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东晨
作为一名基层的玉文化爱好者和玉雕行业从业者,我有幸获邀参加了2025年5月21日在兰州举行的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活动(11)“《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活动,近距离领略众多权威专家的风采,聆听它们高屋建瓴的发言,收获颇丰。

此次论坛由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甘肃网联合主办,论坛邀请我参加的本意,正如担任学术主持的冯玉雷教授在微信中所说:“大约30年前,看到王炎林先生一幅画作《背牛的汉子》。2024年年底,我们到大道河流域的一处玉矿点考察,提供线索者就是多年从事玉雕的颜东晨。他虽然面临各种困难,但仍効法其祖颜回,不改探索玉文化事业之志向。更让我感动的是,在这种境遇中,他还购买、搜集玉文化学术资料,自我培养……颜东晨的生存状态让我想起了王炎林先生的画作,我似乎能听到颜东晨这类汉子粗重的喘息声。于是竭尽全力以他一些帮助。当他要做视频号时,我主动约请学者型书法家李继凯教授、季永副院长、李贵明教授题视频号名‘玉见华夏’,并将提供我们明天举办活动内容作为热身!”

当看到受邀学者名单上朗树德、彭兆荣等泰斗级专家的名字,以及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程金城、张进、叶淑媛等诸位学者和作家张存学、刘君的名字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在玉雕行业默默耕耘多年,虽一直对玉文化满怀热爱,但参与如此高规格学术研讨的机会实属难得,这份荣幸让我既惊喜又紧张。

论坛中,专家们从多个维度对玉文化进行了深度剖析,令我对玉文化的理解达到了全新高度。朗树德先生详细阐述了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历程,他提到我国玉器使用历史可追溯至约8000年前,早期玉器多以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形态存在,如小型斧、锛等生产工具体现了玉器与生产活动的紧密联系,耳环等饰品则反映了古人对美的追求。齐家文化时期,玉器大量涌现,玉璧和玉琮等典型器型不仅标志着工艺的进步,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让我对玉雕工艺演变背后的文化逻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彭兆荣教授从“王巫同构”理论出发,将神话与历史相串联,探讨玉石、器物、工具在考古学中的地位,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大西北丰富的线性遗产资源以及玉器在其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玉雕作品不仅是工艺的展现,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玉雕行业应肩负起更重要的文化使命。
专家们围绕《禹王书》及“田野与文本”的讨论让我深受启发。程金城先生称赞《禹王书》为跨越时空之作,强调文学创作应尊重历史与知识,在田野研究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这让我联想到玉雕创作同样需要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从历史与现实中汲取灵感,将文化内涵融入作品之中。张存学先生以冯玉雷早期小说为切入点,强调写作者对家乡文化版图的把握,这也提醒我在玉雕创作中要关注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家乡文化内涵,让作品更具生命力和独特性。叶淑媛教授对《禹王书》在打破传统与现代小说壁垒以及运用“四重证据法”凸显华夏文明与玉文化核心价值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在玉雕行业也应勇于创新,突破传统工艺的局限,运用多元的视角和方法来展现玉文化的魅力。

评论家、《大家》主编周明全博士,散文作家、高级编辑、《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主编刘君及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冉耀斌教授的书面发言稿也让我扩拓视野,感觉到雕刻玉器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需要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
此次高端论坛汇聚了多学科的智慧,打破了学科壁垒,为玉文化与华夏文明的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对于我们基层的玉文化爱好者和从业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玉文化的方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从论坛中学到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到玉雕创作中,不断挖掘玉文化的内涵,提升作品的文化价值,为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玉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助力华夏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相信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引领和广大玉文化爱好者、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玉文化必将在新时代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为华夏文明的繁荣增添新的动力。也希望我们广大玉器雕刻从业者能有更多像这样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
颜东晨1972年生,兰州市红区窑街人,红古玉雕的非遗传人。早年在兰州电瓷厂工作,由于从小受到爷爷颜永盛(窑街有名的陶瓷及砚台制作匠人)的影响喜欢上了泥塑,绘画及玉雕,从事玉石行业20余载,对玉料的认知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相关文章:
从“田野、工作坊”走向玉文化高端论坛——“《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活动感想05-25
六所高校龙舟队齐聚古城 名校龙舟邀请赛昆明池竞渡展风采05-25
丝路古城谱新韵05-24
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交流活动在烟台举行 华光国瓷《凤舞和鸣》彰显文化共鸣05-23
文化中国行丨来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还乡”05-23
广东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支持广州”成高频词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