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城步:巫水河畔一清代石碑 见证邵阳百年放排水运历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1:58:00    

图为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沉江渡社区巫水河畔发现的清代石碑。

红网时刻新闻4月22日讯(通讯员 阳望春 饶丽媛)4月20日,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沉江渡社区巫水河畔,一块立于117年前的清代石碑被偶然发现。上面雕刻的文字清晰可见,掀开了邵阳数百年来放排水运历史的一角。

这块石碑是邵阳市档案馆《宝庆码头》编纂组与城步档案馆工作人员在调研邵阳水运、码头历史时发现的,石碑为方形,呈灰白色,高约1.5米,宽约0.8米,厚15厘米,立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碑额上题写着“永古千秋”,底下用楷书刻有铭文450余字,除个别文字模糊不清外,其余均可清晰辨认。

石碑铭文的大致意思是:城步境内山多田少,世代专靠伐木放排,扎排停靠必须用绳索拴住岸边大树确保安全。由于有人出于私心砍去大树,让来往木商深受损失,危害放排贸易持续发展,因此集资将两岸大树买下,作为木帮公有财产,以碑为证约定不得砍伐。

石碑还提到,码头附近土地作为木帮公地,如有在此范围内侵占、砍伐树木者将受到严惩;公地内的田土粮产,用作补助渡工;客商们将木材堆放在码头上,也要抽取租金,用来缴纳赋税。

据当地村民介绍,此处原有石碑两块,因地处偏僻,被杂草覆盖,立于河边的石碑和背后的故事,一直鲜为人知。

“碑文中多次提到木埠,‘埠’兼有码头和城镇之意。有研究认为,城步的‘步’字,其实就与‘埠’相通。”邵阳市档案馆党组书记、馆长龙毅鹏说。

图为石碑碑文拓印。

据悉,城步自古是邵阳重要木材产地,然而境内重峦叠嶂、交通闭塞、水急滩险,人们只能利用丰水季节伐木,将一段段巨木扎成排筏,顺水运出深山,再经巫水至洪江后,改为大木排经沅水、洞庭运抵汉口,最终分销到长江流域各地。

“日头出来黄又黄,江上走来放排郎,天当房来河当床,一根竹竿走四方。高山剁木响叮当,我放木排下洪江,洪江爱我排古佬,我爱洪江满姑娘……”这首经久传唱的《放排山歌》见证了巫水河边放排汉子的爱情生活。

该县档案馆工作人员调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城步伐木放排从清代逐渐兴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到鼎盛。1956年,当地政府林业部门开展大规模河道改造工程,共炸礁疏河70余公里,并首次实行木材“密集式赶羊流送”。1960年,仅一次流送就将19000多立方米木材运往洪江。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城步放排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在这个见证过昔日木排穿梭不绝的沉江渡码头,放排工人的号子声早已远去,只剩下这块石碑静静竖立。城步人民也早已告别世代伐木,向着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奋进,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加快建设全国首批十个之一、全省首个国家公园——湖南南山国家公园。

“这块石碑是目前市内首次发现的直接与放排水运有关的重要证据和文物。它不仅为书稿编研提供了珍贵历史细节,佐证了城步放排水运行业的历史,更见证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巨大变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龙毅鹏说。

相关文章:

城步:巫水河畔一清代石碑 见证邵阳百年放排水运历史04-23

预约!上军舰04-16

永州水运: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03-31

湖北哪个码头在淮河01-16

档案管理的单位有哪些01-12

修柜费是什么01-11

什么地码头01-10

离婚怎么查真伪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