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美寻找美:凯迪克金奖绘本细读》,王帅乃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如何用技术讲好一个爱的故事?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台竞技”,好的作家如何超越时代局限?《灰姑娘》经典文本重述,作家是如何通过文本改动传递对女性的善意的?玛德琳和长袜子皮皮,谁才是“纯儿童文学”灵魂人物?拥有智识的我们,应该相信那些虚构的事吗?
从《小房子》《让路给小鸭子》到《还有九天过圣诞》,本书通过对1938-1959 年间凯迪克金奖绘本的细致解读,带领读者完成一场对美的深入探索,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些作品,感受文学与艺术的深刻魅力。
>>内文选读
1947年的金奖绘本《小岛》(The Little Island)中文版由蒲蒲兰于2009年引进出版。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插画由雷欧纳德·威斯伽德绘制。布朗在中国童书市场中最知名的绘本是《晚安,月亮》和《逃家小兔》,她的另一些绘本作品未被翻译引进,在国外它们常常被当作超现实主义脚本来进行解读。
初读《小岛》时会觉得文字部分十分简单,意思明了,描绘了一座小岛上的四季,但若细细品读,就会产生一些疑惑,比如为什么在绘本的中间部分出现了一只突然造访小岛的黑猫?而它与小岛的对话,为什么又很像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里的句子?本篇文章就要对此作出解答。

阅读它,直觉与理性会产生冲突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小岛》乍读起来非常奇怪、任性。
首先是文体混杂,一开始读者很可能会认为翻开了一部纪实性散文,它就像自然科普纪录片一样一帧帧展开、定格,全方位介绍小岛上的生物和非生物景观。全书过一半以后,忽然从岛外来了一只小猫,接着它开口说话,更离奇的是下一页里小岛忽然开始和它对话,这个作品似乎开始像一个童话或者带有些教训意味的寓言。10页以后小猫驾船离去,叙述者又开始介绍岛上的景观。
其次是叙述节奏“过于随意”,读者将很难找到“故事逻辑”,过往对儿童读物的阅读经验受到挑战。作品用较大篇幅写了岛上的春夏两季,而在小猫离去后不久只用了两页就迅速结束了对秋冬的描写,接着作者似乎对小岛周而复始的景观状态作了个简单总结就为作品画上了句号。
最后,是中间的小猫故事在打了差评的美国读者那里被认为教训意味过重(美国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大约在三至四星之间,总体而言不算差),当黑猫问鱼“什么是信任”时,小鱼对猫说,信任就是“我说的那些你不知道的事,你都要相信是真的”,这一节关于“信任”的阐述被有的读者指为“不科学”。

但它确实又能给我们一种奇异的美感,最开始的诗性文字、神秘来去的小黑猫、意味不明的数字“七”、重复出现的梨树和风格鲜明的画面……当直觉感受到了陌生的美,而“理性”却提醒说这部作品太离谱太没故事逻辑时,我们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先跟从直觉,因为这份“理性”可能并非哲学意义上的理想“理性”,而是有限的阅读经验造就的桎梏。
大多数读者习惯于在儿童文学中寻找完整的故事、稳定的价值、令人安心的秩序感,这些也确实可以说是儿童文学的“文类特征”,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铁律”说它们只能是这样的作品。

《小岛》显然不是一个维护秩序感的作品。它的奇异之处正在于它徘徊于古典价值、现代派元素和后现代理念之间,充满自我博弈和悖谬,无法被安插于上述任何一类写作中。
初看这个文本会觉得它的文字部分十分简单,意思明了,价值观也是常见儿童读物中愿意倡导的一类(到了文末更是直抒胸臆):小岛既是独立的个体,也和世界相连,就像儿童,就像你我每一个人;另一个教训则和“信任是信人所不能信”的鼓励差不多。这样两个理念其实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正向建构意义明显,充满温馨,特别是第二点,更带着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但它们散落在作品中的位置实在有些奇怪,篇幅也太短,开始与结束的方式都很突然。按文学世界的法则,一个真正维护秩序感,希图在作品中建立稳定、安全的世界的隐含作者会采用与价值意图相配套的形式来结构作品,而不是处处选择相反的形式去破坏这种稳定和安全感——而我们从布朗的《晚安,月亮》《逃家小兔》能判断出,她不是一个不仔细、缺乏这方面处理技能的作者。
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即上面两种看起来正儿八经的价值引导并非该文本真正关切之事。

这一点最直观地体现在画风的选择上。在绘画方面,伯顿大量选择圆润的线条而避免切线和锐角,选择暖色调和明度、纯度都较高的颜色,以确保读者面对乡村时能怀有明朗、向往的感情。《小岛》最初给人的印象与《小房子》不无相似,作品看起来也对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充满热爱,然而威斯伽德的画面却让人很难不想起后期的印象主义画家,也是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先驱亨利·卢梭。那深而茂密的树丛、锋利显眼的锐角叶片、满眼的绿色中散落点缀的鲜红的草果,无一不传递着危险而迷人的气息;除了植物之外,画面里斜线和角的设计俯拾皆是,整体冷色调,许多画面明度都偏低,黑影憧憧。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艺术的种种体裁,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们乐于将钢架水管等材料和结构裸露在外,让观者一眼就明了作品结构自身的方式。《小岛》这种偏现代派的画风,一方面像所有的现代主义艺术一样有意张扬“形式”语法本身,因此这本书的读者或许会忘记文字但很难不对画面留下印象,另一方面也渲染了文本情绪中消极晦暗的部分,这和现代主义对心理、情感而不是情节故事的关注是一致的。

然而这还没有完。
如果说《小岛》的画面走的是现代派路线,那么当画面与文字相结合后,一种专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本悖谬和悔言(retraction)就变得清晰起来。最典型的一例是,文本末页突如其来的抒情总结说“它是一个小岛,多好啊……围绕着它的是明亮、湛蓝的大海”——这是一句明显的谎话,从环衬数起,整部书46页里只有4页的大海算得上明亮湛蓝,其他时候正如上文所说,要么表现的是白日里的深绿色海水,要么暗夜深沉——就在这句话的前两页,不论是文字抑或画面,大海都处于黑夜与狂风暴雨巨浪滔天的恐怖中。
后现代主义作品热衷于翻案和悔言,即在文本中以各种形式收回先前的言论,喜欢承认出于严肃或者游戏目的而说谎。后现代作品还质疑形象本身的“现实性”。我们暂且把现代主义出现之前的文学概称为古典作品,它们注重的是“写什么”,注重故事情节、现实世界的真实感与血肉人物的塑造;现代主义文学在乎的则是“怎么写”,即上文所说的形式、结构手法。与现代派相比,后现代主义虽然也喜欢展现写作手法,但在它们那里,一切皆是“手法”和“虚构”,一切皆是语言的游戏——包括上文提到的那些看起来严肃正经又崇高浪漫的宣言,它们将遭到文本内部的自我质疑。按马泰·卡林内斯库说的,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最乐于探询的:它好奇又自我怀疑,不相信的同时却求索,一边友善一边冷嘲。
(本文节选自该书“变幻莫测的《小岛》带来的启示”一章)
相关文章:
那些不合常规又吸引人的儿童绘本,如何拆解其中的高“含金量”04-03
在虹口多伦路看中意两国版画展,感受现代艺术的生命力04-02
《雁回时》热度值破30000,阅文IP影视改编又出爆款04-02
国家医保局:药物服用完毕后,建议撕毁空药盒上的追溯码04-02
买药先验码、卖药必扫码!记住医保购药“六要六不要”04-02
长沙县实验中学:科创赋能公益实践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