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与东盟国家山海相连的广西而言,区位是优势。眼下,一件件和广西对东盟高水平开放有关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6月16日,平陆运河企石枢纽船闸闸室首个中墩顺利封顶;6月29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迎来首批16家东盟企业签约入驻;6月30日,南宁开出至老挝万象跨境货物列车,开辟了一条高效便捷的国际货运新通道……“十四五”时期以来,广西锚定《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实施,持续推动“硬联通”和“软联通”,促进和东盟经贸往来,不断深化扩大双方合作领域,助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加速互联互通
近日,随着2号墩0号块浇筑完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标志性工程——贵州黄桶至广西百色铁路(简称“黄百铁路”)红水河铁路大桥进入上部结构施工新阶段。“十四五”时期以来,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超1000亿元加快推进铁路运输主通道、重要枢纽和物流设施建设,补强点线配套能力,推动新通道逐步实现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全面畅通。
在广西面向东盟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中,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一项牵引性工程。“‘十四五’期间,广西全面推进快速网、干线网和基础网建设,加快构建陆海空数‘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格局,着力打造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道处处长汪奇说。
铁路方面,东线通道、中线通道已全线贯通并实现电气化,西线通道关键项目黄百铁路加快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合浦至湛江高铁广西段已开工建设,贵阳至南宁高铁顺利开通,广西实现“市市通高铁”。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三大主通道已全线贯通,截至2024年底全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公路网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水运方面,2022年开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不断刷新“进度条”。截至6月30日,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560.1亿元,占总投资的77%,将于明年建成通航。
港航方面,已建成全球首创的U型自动化码头——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钦州港20万吨级航道、钦州港30万吨级油码头等一批港航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北海港铁山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主要港区实现进港铁路全覆盖。截至2024年底,广西北部湾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19个,综合吞吐能力超3.6亿吨。
航空方面,全区已建成运营8个运输机场,“两干六支”民航机场体系初步形成,开通17条国际定期货运航线,覆盖东盟及东南亚10个国家的17个城市。
数字通道方面,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地南宁,建成连通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的跨境陆路光缆11条。
依托现代化的综合交通,广西加快建设物流设施,南宁国际铁路港一期、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一期已基本建成,南宁陆港型、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柳州生产服务型、凭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推进,现代化物流枢纽体系加快形成。
“广西优化通道运营组织,创新物流模式,整合港口、航线等资源发展多式联运,持续提升通道运行质量效益。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初步形成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中越跨境班列、中南半岛跨境公路班车等多种物流组织模式。”汪奇说。
据统计,2020年至2024年,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由505.2万标箱增至901.5万标箱、年均增长15.6%;货物吞吐量由2.95亿吨增至4.49亿吨、年均增长11%;海铁联运班列开行量由4607列增至10018列、年均增长21.4%。
扩大经贸合作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凭祥市的友谊关口岸,大量的厢式货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据友谊关海关统计,截至5月17日,今年经友谊关口岸友谊关通道进出境车辆达18.99万辆,同比增长14.57%。
友谊关海关关员赵卫东介绍,海关依托“智慧物流管控平台”“智能查验辅助管理系统”“智能检疫处理系统”等智能化手段,实现对进出口货物高效监管、快速放行。
在友谊关边检站,记者看到,货车司机把车驾驶到卡口后下车,通过自动查验设备15秒内完成查验后车辆被放行。友谊关边检站执勤一队副队长陈志杰说:“友谊关口岸2.0版边检快捷通关系统融合人工智能、生物信息识别、数据可控交互等技术,大幅提升查验速度。”
记者随后来到友谊关智慧口岸,看见口岸正在开展系统调试。智慧口岸的成功建设,将实现口岸通关24小时智能化、无人化不间断作业,货物从南宁至越南北江、北宁省24小时内企业“门到门”运达。
“十四五”时期以来,广西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贸易政策创新,不断促进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为推进跨境投融资及结算等便利化,广西深入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中国—东盟金融城等建设步伐,实施贸易外汇收支等一批便利化试点政策。相关金融机构也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例如,农业银行广西分行开创境内外分行“跨境直贷+内保外贷”跨境融资合作新模式;桂林银行落地广西首批境内运费外汇支付便利化场景业务等,有力促进了广西和东盟的投资及贸易发展。
近年来,一系列提效降费优服措施先后落地,推动广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目前北部湾港“一口价”线路累计达188条,铁路集装箱和海运集装箱实现“一箱到底”全程运输;以钦州港为试点,推广实施铁路运价货物品名“负面清单”,将班列优惠品名从6000多个扩大到1万多个;广西推动建立铁路集装箱与海运集装箱互认机制,实现铁路集装箱“原箱出口、一箱到底、海外还箱”的全程国际多式联运模式……
据统计,2020年至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经广西进出口贸易总额由3652.5亿元增至6769.4亿元,年均增长16.7%,通道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在中国自由贸易区广西钦州港片区,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连成一片,实现货物下车即上船,下船即上车。2023年6月底,广西拆除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间的物理围网,中心站和码头在物理空间上实现联通;2024年3月底,实现港口与铁路间的数据实时对接,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让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今年前5个月,广西对东盟进出口1735.4亿元,同比增长13%。目前,东盟已连续25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打开新的空间
“十四五”时期以来,作为中国—东盟重要经贸合作平台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了第18届至第21届,共有超7000家企业参展,举办线上线下经贸活动近700场,签约投资项目超1000个。
在2025年4月17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马来西亚关于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中指出,欢迎各方继续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加强产品推介,扩大对华出口。
第22届东博会将于今年9月17日至21日举办,主题为“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遇助建命运共同体”。据了解,服务自贸区3.0版落地、突出人工智能主题、推动跨境产业链融合、绿色引领、品牌赋能和服务升级为本届东博会的亮点。展会将首设人工智能专馆,举办AI主题系列活动,并推出东博会AI大模型,全面赋能筹备工作。
“欢迎东盟国家与广西签署共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谅解备忘录或备忘录协议,组织相关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企业和青年企业家等参展参会,举办AI相关主题活动,多种形式开展对接合作。”东博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说。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东盟所所长、副研究员周博介绍,“十四五”时期以来,广西与东盟的合作不局限于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领域,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新高度。
“数字化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广西与东盟开放合作的新引擎。”周博说,广西正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加强与东盟国家在该领域的合作,为开放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今年初,广西印发《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将支持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和10家以上研发创新平台,助力打造3个至5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与此同时,广西与东盟国家不断深化数字领域的交流。近两年,广西与东盟国家签订数字合作协议30多份,北斗等数字技术在东盟加快应用推广。
今年2月23日,广西与老挝共建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签约仪式在万象举行,这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首个人工智能合作创新平台。目前,广西与越南、老挝两国在人工智能、数据跨境等领域达成了数十项合作。
“从跨境贸易到物流运输,从园区管理到口岸通关,人工智能的应用无处不在,它不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为双方的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表示,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广西与东盟的开放合作模式,为双方的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经济日报记者 童 政)
相关文章:
精诚酝山海,酿造一座城!青岛首届精酿啤酒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07-10
广西深化与东盟合作深度广度07-10
一夏清凉,说走就走!中央省市媒体集中采访将在崇礼举行 河山新07-09
前国足主帅伊万否认批评中国足协和球员,已接到伊朗、阿联酋的执教邀请,称“仍在考虑”07-09
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调整07-09
我区下达1.78亿元公路水路建设专项资金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