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手艺是活宝,走遍天下饿不倒;家有千金,不如薄艺在身。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强调,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以一技之长创造美好前程,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能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就是一个人的“吃饭家伙”。大学毕业生通过技能培训,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农民工掌握了技能,工资收入有了更多增长……可以看到,很多人通过学习技能获得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强了求职择业能力、稳定就业能力、转岗转业能力,有了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但也要看到,“有人没活干”与“有活没人干”、“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同时存在。一方面,技能劳动者短缺,尤其是制造业、建筑业和人工智能行业面临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导致招工难;另一方面,普通劳动者供过于求,青年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缺乏过硬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面临就业困难。在就业任务日益繁重的今天,要更加重视劳动者的就业培训,让就业成为劳动者的通行密码,让技能就业路有奔头,越走越宽。
劳动者需要是前提。劳动者是需要的一方,兴趣爱好是职业选择的指南针。如果技岗不匹配,这种技能培训不是劳动者所需要的,就很难得到劳动者的欢迎,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拉郎配。劳动者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着力培训什么。要从劳动者的视角出发进行谋划,对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劳动者培训意愿进行摸底,形成动态调整的培训项目。要根据劳动者的就业意愿、就业方向、就业收入期望等,选择有就业竞争力的技能培训,让劳动者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培训吸引出动力。对于技能的培训,“要我学”和“我要学”是完全不同的出发点,产生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学习的内生动力强,那么技能掌握得就更好,就业的竞争力就更足。相反,可能就适得其反。要用好用足各类政策,及时发放技能培训补贴,保障不同就业阶段的劳动者提升技能,激发劳动者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注重在培训形式上下功夫,让技能人才既悟理论、更懂实操,真正有实用技能傍身,让他们愿意学、能学。要坚持因人施教,多聚焦劳动者特点所长、多研判产业发展所需,个性化定制培训课程清单,少点大呼隆的一锅煮,打消劳动者“看不上”“不想选”的顾虑。
人岗匹配是关键。人力资源不匹配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如果劳动者学了技能,却找不到用武之地,那就会大大消磨甚至消弭劳动者热情,影响就业。要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畅通人岗匹配“高速路”,推动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促进劳动者技能提升、工作稳定、收入增加,形成技能成就未来、技能促进发展的社会氛围。强化数字赋能,让劳动者在键对键中找到适合的岗位,提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精准匹配度。聚焦重点群体,支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进企业、进校园、进基层,搭建常态化供需对接桥梁,让人岗对接更顺畅。
技能是就业最好的背书。对于劳动者来说,也要从自身下手,盘点自身技能,找好职业定位。以技能为切入点,冷静分析自己的“两把刷子”在哪里,包括经过一定时间学习锻炼可以掌握的“刷子”。如果不经分析,盲目投入求职大军,看到什么挣钱就选什么,什么时髦就追什么,容易事倍功半甚至虎头蛇尾、竹篮打水。
编辑:齐元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解放军报评论员: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能力04-15
让技能成为就业“通关文书”04-14
重磅 | 天津最低工资标准拟调整!04-13
重庆渝北:回兴街道康兴路社区开展便民服务04-11
防止求职“试稿”披上隐形侵权外衣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