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东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汕尾正以一场“水革命”重塑发展基因。这座曾被贴上“经济洼地”标签的滨海城市,正书写着生态治理与水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汕尾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实现100%;海丰西闸、东溪水闸国考断面连续3年分别达到地表水Ⅱ类、Ⅲ类标准;黄江河成功入选2024年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粤来粤美”的广东再添一抹色彩。
攻坚河湖系统治理,绘就湾区全运“绿画卷”
初春漫步在汕尾市海丰县黄江河流域,碧波荡漾的河面上白鹭翩跹,沿岸绿道清风拂过,好不惬意。这条贯穿海丰的“母亲河”,历经四年攻坚整治,水质从Ⅳ类跃升至Ⅱ类标准,成为广东省河湖治理的标杆案例。

“2020年,我们累计摸排出1200余个排口,锁定了174个重点整治对象。”汕尾市生态环境局海丰分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股股长洪晓明站在河岸旁,细数治理历程。面对水产养殖尾水、农村生活污水、城镇管网渗漏等复合型污染难题,海丰采用取缔、合并、提标等分类整治模式,对散乱污企业该取缔的取缔,将47处分散排口并入市政管网,为水产养殖区量身定制流转或处理达标方案,并投资1.5亿,依托海绵城市专项债实施4公里河道避障工程。目前,整治进度已超90%。“剩余13个排口预计今年年底全面整治完,全运会之前可以全部开通。”洪晓明表示。
黄江河的“华丽转身”少不了沿河企业自觉履行治污主体责任。“环保是不能讲成本的,肯定要放在第一位。”在黄江河中游的协祥盛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树灿坦言。这家年处理3000吨废水的企业,每日投入2万多元运行自建生化系统,将COD浓度从300mg/L降至10mg/L以下。“过去达标尾水直排入河,现在排进市政管网多一道把关,对企业和老百姓都是保障。”他感慨道,“现在水质好了,节假日河岸栈道人满为患,这在整治前根本不敢想。”
而距离印染厂不到2公里的海丰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内,四组生化池昼夜运转。“设计日处理4万吨,目前出水COD稳定在10mg/L以下,氨氮、总磷等指标均优于国标。”第二污水处理厂负责人介绍,这座2020年投运的厂区,通过26公里管网将沿岸村庄污水“应收尽收”,更预留二期扩容空间应对未来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已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11座,日处理规模达20.09万吨,配套管网总长超206公里,基本实现镇级设施全覆盖。

随着全省瞩目的全运会进入倒计时,黄江河的“蝶变”不仅为赛事筑起生态屏障,更以碧水蓝天的城市新貌向八方来客展现绿美广东的生态底色。
创新环评审批改革,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的比亚迪项目工地上,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土地已全部完成整备工作,正等待着项目的正式投产。据悉,该项目投产后,有望带动汽车产业上下游项目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集聚。
“比亚迪项目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建立了微信群,确保与发改部门及开发区的紧密联动。”海丰县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得知比亚迪有落地意向后,海丰县环境保护局迅速联合发改局、工信局、开发区管委会及比亚迪公司的负责人,共同召开了现场联席会议。经过多方协作,项目最终仅用了39天时间,就从选址阶段推进到了土地交付阶段。
此外,在提升营商环境方面,汕尾各级环保部门还做了许多探索。其中,汕尾在2024年全国首创环评审批改革“两证合一”模式并完成首个案例。据了解,按以往环保审批办理程序,企业需要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并取得批复后,才能申领排污许可证,程序梯次办理周期长。所谓“两证合一”,即一体谋划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同步推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2024年5月22日,佳丰隆食品有限公司在同一天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与排污许可证,实现将原来两个审批事项50个工作日的法定办理时限压缩在24个工作日内办结,缩短项目落地时间,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柔性执法改革,打造政企共治“新样板”
据悉,近年来,汕尾市生态环境局在坚守生态环境底线的同时,创新构建柔性执法体系。以城区分局为例,2024年,企业主动整改率为100%,未发生重大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针对传统执法中存在的“多头检查、标准不一、企业疲于应对”问题,城区分局以“双随机”检查为基础,以“按证监管”为核心,完善与属地镇街、区各部门的联动执法机制,集合各类检查事项至“一张检查清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减少和规范涉企检查频次。据统计,2024年开展联合执法共30场次,参与联合执法部门覆盖城区7个镇街、6个职能部门,有效减少涉企检查26场次。通过优化执法方式,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迎检负担,还整合了各部门的执法资源和力量,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执法效率。
为破解企业“想改不会改”的困境,城区分局推行“执法诊断+技术帮扶”一体化服务。在执法过程中,不仅帮助企业找到哪里“不行”,还指导企业如何做“可行”,实实在在为企业排忧解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据统计,2024年以来,发出整改通知50余家次,企业全部完成整改;督促指导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2家重点排污单位主动完成2套低效VOCs治理设施升级,企业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通过强化执法服务,引导企业从“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思想转变,坚定企业落实治污生态环境主体责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激发企业自我提升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城区分局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治理共同体,推动生态环境法治意识深入人心,通过举办知法守法“微讲堂”、落实法律法规“微咨询”、开展排污单位“微座谈”、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对辖区企业开展生态环境普法宣传。2024年,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4场次,出动人员11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企业面对面座谈6场次。开展普法宣传,不仅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更使企业深刻认识违法后果和守法必要性,减少违法成本支出,形成不敢违法、自觉守法的社会风气。
站在全运会倒计时的时间节点,汕尾正以“水清岸绿、产城共融”的生动实践,书写着生态优先与创新发展的协同答卷。展望未来,这座滨海城市将持续深化“水革命”内涵,以黄江河治理经验为蓝本拓展全域生态修复,推动环评审批改革从“加速度”向“高质量”升级,让柔性执法释放更多治理效能。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潘沈思
相关文章:
包头市九原区发力推进绿色转型04-04
法国总统马克龙敦促企业暂停在美国的投资04-03
海南将举办旅游文体产业招商对接洽谈活动 256个招商项目将被推介04-03
宁波首个!验收通过!助力电商人从“会卖货”到“懂规则”04-03
破解创新药企融资难 多方呼吁尽快恢复实施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04-03
创新引领!贵州各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