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梆子在长期发展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改革,提高。创新,形成了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虚拟性的程式完整、细致,音乐节奏强烈,脸谱人物性格鲜明,服装花团锦簇的完整体系。
它与其他剧种一样.都有行当。所谓“行当”。
就是指哪些人物应该归哪些脚色扮演。它的“行当”,总的来说,可分为五大类——红、黑、生、旦、丑。
(一)红
山西梆子里的“红”,就是戴胡子的中、老年人,所以也叫“胡子生”,或叫“老生”。
红,都是男性,一般说来,是有正义感的历史人物,年龄是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人物以挂“黑髯口”的为主。
有的戏,内容是表演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故事、那么、剧中的“红”,也会由壮年而成老年,他的胡子。也自然要由黑变黪(灰黑),由黪变白了。不过,“须”的胡子都是三绺,颜色虽变,形式却不变。
“三绺”的胡子按戏曲术语叫“三”。黑的叫“黑三”。黪的叫“黪三”,自的叫“白三”。这种“髯口”,代表剧中人的机智、儒雅的性格。
按表演的不同,又分为“文老生”和“武老生”两种:
“文老生”多是忠正。刚强的人物,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唱工老生,是以唱为主,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又分为“王帽老生”(多演帝王)与“安工老生”(除帝王以外的人物)两种。前者如《上天台》的刘秀,后者如《空城计》的诸葛亮等。
其二,念工老生,是以念为主来到画人物内在情感的。如《审潘洪》的寇准。《十道本》的褚遂良等。
其三,做工老生,是以做为主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如《醉轩捞月》的李白、《假金牌》的孙安等。
此外,还有一种老生,叫“衰派老生”,它与“安工老生”不同,大多表现剧中人在舞台上具有安闲、宁静的心情和雍容、潇洒的身份。而“安工老生”则是演那些精神受到刺激,有些失常,或者由于环境的穷愁潦倒,把人变成颓唐、不景气的人物,像《卖马》里的秦琼,《坐楼杀惜》里的宋江等。
“武老生”则分为“靠把老生”和“武老生”两种:
“靠把老生”,多是能征惯战的大将。戏曲术语,管戴盔披甲的扮相叫“扎靠”,又管剧中的人使的兵刃叫“刀枪把子”。“靠把老生”是指“扎靠”,拿着“刀枪把子”开打的须生,如《定军山》的黄忠,《战太平》的花云等。
“武老生”多是江湖中的英雄好汉,如《秦琼表功》的秦琼,《一箭仇》的史文恭等。
以上几种类型的“老生”,只是大体如此。他们之间也是可以转化的,比如《风波亭》的岳飞,就是由“安工”转为“衰派”。
说“须生是有正义感的历史人物”,也是一般而言,个别也有扮演坏人的,如《铡美案》的陈世美。
“老生”中还有一种行当,就是“红生”。
“红生”是指勾红脸的须生,如关羽、赵匡胤等人物。不过,关羽有时属于“红生”,如《华容道》,以唱为主;有时属于“红净”,如《单刀会》舞蹈动作多,《斩颜良》有大开打。
至于“红生”勾红脸,多表示其血气方刚,富有血性。
虽然“胡子生”分得这样细,可是就演员来说,尤其是著名的“老把式”,是什么都唱的,文的、武的、唱的、念的、做的、打的,各戏都唱,无法谁确地说他是哪一种“胡子生”。
(二)黑
“黑”,又称“净”、“花脸”或“黑头”。它是用红、紫、蓝、黄、绿、黑、白、灰、褐、赭、粉红、淡青以及金、银等色彩,勾画脸型,突出了眉、鼻窝、脑门、脸蛋,表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
由于勾法有一定的规矩、一定的原则,成为典型的脸型,所以叫“脸谱”
一般原则是:
忠勇人物用红色,正直人物用黑色,草莽人物用蓝色和绿色,凶猛人物用黄色,奸臣用水白,神仙用金、银……画脸谱的方法有揉脸、勾脸之分。
类型上有整脸、碎脸、破脸、老脸、三块瓦脸、元宝脸、蝴蝶脸、僧道脸、太监脸、像型脸等几十种常用的脸谱。奸臣的大白脸和丑行的小花脸,都是属于粉脸类。
种类虽然很多,但总的原则是:凡是脸谱素净简单的,都是庄重、沉着的正面人物,要勾得气魄雄伟;花纹复杂的正面人物要勾得威武豪放;反面人物要勾得凶狠狰狞。
说“谱”,固然是有谱可循,但也不是一成不变。除有些人物有专用脸谱外,有些是相互借用的。像《定军山》中的夏侯渊,有人就借用《摘缨会》先蔑的脸谱。加上各流派的勾法不同,“谱”也就因“派”而异了。随着时代不同,脸谱也会不断发展、变化的。
“黑头”也是有分工的,它是根据唱、念、做、打而分的;重唱工的是“大黑”,亦名大花脸;重做工的是架子花,也叫“二黑”,又名二花脸;重武打的是武花脸,以及摔打花脸。
“大黑”,是用唱来刻画、表现人物感情与性格的。所以,演员必须有一副响亮、高亢、声若铜钟的嗓子。他们表现的人物,多是一些刚正不阿、忠心赤胆的正面人物。如《铡美案》的包拯,《忠保国》的徐延昭等。
“架子花”,着重以做派、工架、道白为主来表现人物。所表现的人物,有性格豪爽、嫉恶如仇的正面人物,如《芦花荡》的张飞;也有阴险毒辣、心地险恶的反面人物,如《叭蜡庙》的费德功。
“架子花”与“大黑”有许多不同之处:
“大黑”的唱工以不走炸音,沙音为主,而“架子花”却是专走沙音、炸音;“架子花”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戴“扎”;而“大黑”是以“挂髯”为主;“架子花”以工架为主,所以范围至广,文臣武将,老人小孩,各种职业,无所不包。他们的特征是,舞蹈性强,动作繁重,有时也有武打。
“大黑”重唱,念得很少,而“架子花”则特别需要念白。
就性格而言,“大黑”多半可敬,而“架子花”,则更多可爱,如张飞、李逵等人,不但一味粗豪,还兼有妩媚、诙谐,因而更显得生动活泼。
“架子花”从声音、动作等各方面,都不同“大黑”。比如“大黑”发怒时只能用“虎势”,而“架子花”则可以打“哇呀呀”;“架子花”可以念〔扑灯蛾]出场,可以用跳步出场,可以用“荡马”下场,可以唱小曲,这些都是“大黑”所没有的。
此外,“架子花”里专有一类“奸白脸”,又名“水白脸”,专演历史上的权奸人物,以示其狡诈、残忍、阴险等性格。这种脚色挂的髯口“黑、黪、白”都有,可是没有不挂髯的。其最大特征是勾半截脸(齐眉以下,眉上不勾),像曹操,董卓、潘洪、秦桧、贾似道等。这些人一般都是戴相貂、穿蟒,也有戴平天冠的,如王莽,也有戴草王盔、翎子穿蟒的,如《战太平》的陈友谅,还有扎靠背旗或戴帅盔、荷叶盔的,如《下河东》的欧阳芳。至于戴员外巾,穿帔的就更多了,如《琼林宴》的葛登云。另外有的是穿官衣、戴尖纱的,如《四进士》的顾读。
其中,最常见的是戴相貂和戴员外巾的。这些人主要都是谗害忠良,或者嫌贫爱富,转而至于害人的人。这类“架子花”之所以没有不挂髯的,是因为他们都是老奸巨猾,官高爵显。
他们之间也有的扎靠,是“武人”,但这种“武人”都不是真正的骁勇,很多是做了大帅私通外邦,在打仗中也不过是“假战三合”。
需要提一提的是,“奸白脸”不等于“油白脸”。“油白脸”要连脑门一齐勾,那不一定都是坏人。如《失街亭》的马谡就勾“油白脸”,他只是有性格中的缺点,并无品德上的缺点。
“水白脸”不但眉上不勾,还要在脸上画出许多奸纹。
“武花脸”很像“架子花”,但又不是;“武二花”又很像“武花脸”,却又不同。
“武花脸”尤其像“架子花”中的扎靠脚色,但不同点在于以打为主。
武打,分为“长靠”和“短打”。
长靠的武花脸正戏,如《金沙滩》的杨七郎,《战宛城》的典韦等。
短打的武花脸止戏,如《恶虎村》的武天虬,《李家店》的窦尔墩等。他们唱念都不太多,甚至有念无唱,出来就打。
“摔打花脸”没有“正戏”,因为人家打他,他才要摔。但这也有“长靠”与“短打”之分。如
《竹林计》的于洪,就属于“长靠”,《打瓜园》的郑子明,就属于“短打”。
“摔打花脸”和“武花脸”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扑跌,是否要过“筋斗”。
“武花脸”不论是否“长靠”、“短打”,都是没有扑跌的。
“摔打花脸”,不仅有“抢馃”、“倒扎虎”,而且还在于有“摔馃子”、“滚蛇肚子”等技巧。
以《火烧于洪》为例,于洪逃上云头,刘金定一鞭将他从云头上打下,于洪在三张半高桌上要表演“台蛮”或“云里翻”,后在竹林中被用火烧,还需连续“摔岔”,又满台滚,就像一条蛇在翻转,故名“滚蛇肚子”。
再如杨排凤打青面虎,被打者要“摔馃子”
(人蹦起来以脊背着地,头、脚都向上翘、中间身于子弯着,形如“元宝馃子”)。
“摔打花脸”和“武花脸”还有不同之点:“武花脸”一定见之干武戏,“摔打花脸”却有时在文戏中出现,如《红梅阁》中的刺客廖寅。
除却戴武生巾挂黑满髯以外的,只要是勾黑白歪脸挂“黑一字”戴软罗帽,那就应当归“摔打花脸”。
“武花脸”也叫“武二花”、“反坐子”,它是次于“架子花”的功架,多于“架子花”的武打的脚色。人物正面、反面的都有。“架子花”,则着重以做派、功架、道白为主去表现人物。而“摔打花脸”在武打中多以摔扑为主,演员必须有扎实的武功基础和熟练的翻扑技能。一般来说,中年以后多改工别的行当了,因腰部多受伤,摔扑、“馃子”就不易再来了。
以上就是三者的主要区别之处,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是长靠戏的《挑滑车》,里面有三个主要花脸,牛皋是“架子花脸”,金兀术是“武花脸”,黑风利是“摔打花脸”。
一是短打戏的《恶虎村》,濮天雕是“架子花脸”,武天虬是“武花脸”,王栋是“摔打花脸”。
(三)生
生即小生,多是不戴胡子的年轻人。按表演不同,又分为“文小生”与“武小生”两种。
文小生多是气度雍容、儒雅大方的读书人,又分为“纱帽生”、“扇子生”、“穷生”、“儒生”等多种。
其一,“纱帽生”,顾名思义,当然都是做官的,所以头戴纱帽。他们基本上都是文人,官职由八府巡按到知县,既要雍容儒雅,还要风度端凝。如《玉堂春》的王金龙。
其二,“官生”,“官生”自然也是扮演官的小生,与“纱帽生”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他们不一定都是文官,也有武官,如有些戏中的总兵;二是地位有时超过文官以上,如某些戏的皇帝;三是“官生”很多都挂“髯口”,如《醉骂》的李太白也是“官生”。
其三,“扇子生”,多是爱情故事中的人物,离不开旦脚。要求人物要风流潇洒,但不能放荡轻狂,或是色情。如《柳荫记》的梁山伯,《玉簪记》的潘必正。
这种小生,扮相也以戴文生巾、穿褶子的为多,扇子在他手里,既可帮助舞蹈,也可利用它指指点点,和那摇摇摆摆的风格相称。
“扇子生”基本都是文人,但也有的不完全是,如《得意缘》的卢昆杰就会武。不过,他虽是会武,而武艺却又不高。如果“力拔山兮气盖世”,那就不是“扇子生”了!
其四,“儒生”,多是未见过世面的读书人,遇事很少主见而又书生气十足。如《十三妹》的安骥。
其五,“穷生”,多是先贫寒后发迹的年轻读书人,要求人物寒酸而又清高,如《评雪辨踪》的吕蒙正。
这种小生一般是戴高方巾、穿富贵衣。比起“扇子生”来,不但摇摇摆摆,还须带有一种酸溜溜的味道,有的人穷得连饭也吃不上,还要做诗。
“穷生”不一定与旦脚联系在一起,有些是讽刺戏或世态戏的脚色,如《状元谱》《连升店》,连个青衣和花旦也没有。
还有一类小生是文武兼备,或者还是武多于文,这就是“翎子生”。
“翎子生”是指戴翎子的,即为“雉尾”,俗称“雉鸡翎”。这类小生,没有平民,都是历史上的王侯、大将、都督之类。像吕布、周瑜、陆文龙等。
这些人物,不但少年得志,身居显要,而且品貌超群。“翎子”一方面表示为华贵的服饰品,一方面也表现出文武兼备。在这些人的身上,如掏翎子、耍翎子、衔翎子等种种动作,都起舞蹈作用。“翎子生”的表演必须带有“煞气”。
与“翎子生”相关连的是“武小生”。
“武小生”,是指小生带有武功的脚色。这种“武小生”戏,虽然以武打为主,但和一般武生戏不同,更应突出每个人的人物性格。如《探庄》的石秀,必须突出人物的机智,用伪装樵夫来骗取钟离老人的信任,否则,也就用不着武小生来扮演了。
“武小生”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其一,“以唱为主”的,多是青年武将,要求演员通过唱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好嗓子是无法胜任的。比如《辕门射戟》的吕布。
其二,“以做为主”的,多是穿蟒袍、戴翎子的青年武将,要求人物风雅神秀,英武高傲。如《群英会》的周瑜。
其三,“以打为主”的靠把生,也多是戴翎子的青年武将,如《穆柯寨》里的杨宗保。
以上这些也都属于“翎子生”的范围。
此外,还有两种“生”:
“发冠生”,他演的人物多是稚气十足而又勇气过人,如《岳家庄》的岳云;《举鼎观画》的薛蛟。
“娃娃生”,在戏中扮演小孩。如《三娘教子》的薛英哥,《清风亭》的张继保,娃娃生一般都出现在家庭情节戏,文而不武。杨宗保、薛丁山虽然会武艺,但至多可以用箭射雁,可以用飞镖掷鱼。
娃娃生所扮演的都是小孩,没有坏蛋(即使《清风亭》的张继保,当时也不能算是坏人),他们的性格差不多全是天真烂漫,好胜而又有些顽皮。
此外,有些神话戏中的小孩,如哪吒、刘海红孩儿等,都应属于武生,不算是娃娃生。
下面重点说说武生:
武生是由武小生派生出来的。它分为两大类:
其一,“长靠武生”,就是扎靠的青年武将,要求人物扮相漂亮、威武,念白清脆、响亮,如《长坂坡》的赵云。也有挂髯的武生,它与“靠把须生”不同的是一般都挂“黑满”,不挂“黑三”,以示其为武人,总会有些粗犷。
其二,“短打武生”,多是英雄、豪侠之类的人物、同样要求人物扮相漂亮气派,念白清脆响亮,动作要干净、利落,如《三岔口》的任堂惠,《十字坡》的武松。
上述二者的区分,也不能绝对化。有一种打扎巾、穿箭衣的武生,如《薛仁贵征东》中的薛礼,他当时是伙头军,不能顶盔贯甲,当然不扎靠,实际上还是“长靠武生”。
又如《英雄义》里挂“髯口”的史文恭,前部虽穿箭衣,而和卢俊义对枪等打法也是“长靠”,后来从偷营到水擒才是短打。这是把“长靠”与“短打”荟萃一戏之内,一人之身。
武生还要演“猴戏”,扮孙悟空。像《闹天宫》中、他穿“黄蟒”,还变扎靠,这就兼有“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的两种技巧风格。
山西梆子任何行当的分工,都不能绝对化,“小生”也是如此。因为,戏曲上的许多人物都是互相转化的,人物的环境,也是逐渐展开的。比如说“穷生”,后来做了官,就会戴上纱帽。像《玉堂春》中的王金龙,他先是“扇子生”;在关王庙时,他就是“穷生”;到了会审时,他是“纱帽生”。又如《两将军》的马超,前边是“长靠武生”,后边就是“短打武生”。
(四)旦
旦,是演女子的,以年龄来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表演年轻女子的,一种是表演老年妇女的——老旦。
青年女子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青衣,以做工为主的花旦,以武打为主的武旦、刀马旦。
其一,青衣。
青衣又称“正工青衣”。这是因为起初青衣是分为两种,一是“正旦”,一是“青衣”。
正旦,是指那些雍容华贵、身份显赫的妇女,如《二进宫》的李艳妃,《金水桥》的银屏公主等。
青衣,是指受苦受难、端庄善良的妇女,如《汾河湾》的柳迎春,《六月雪》的窦娥,《铡美案》的秦香莲等。
青衣表演的是贞节烈女,贤妻良母,性格都是端庄幽静,其中包括已嫁的和未嫁的,已生子女和未生子女的,她们的年龄,是从十八到五十左右。
正旦和青衣,这两种旦脚都是通过唱工来表现人物的。以前,只重唱,不重视表情、眼神、水袖和身段的表演,到清末才有所改变。
青衣代表正旦,这是就服装扮相而言的。从前,演“正旦”的,都是一种所谓“苦条子”的扮相,头上仅有少许的白铜泡,还有时梳“牛头纂儿”,脸上也不抹脂粉,而在鬓边垂着一缕拆下来的“发绺”,身上穿着“青褶子”,以示其为处于受苦受难的环境。所以,大家就把正旦叫青衣。
其实,这并非是绝对的,因为在正旦中,有的是皇后妃子,她们自然要穿凤帔、女蟒;还有一些官宦夫人,要穿花帔;有的是穿“白素褶子”,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与青衣正好相反。有些旦脚虽然穿“青褶子”,但不是生来如此,此如王宝钏,在《武家坡》中是穿“青褶子”,可在《彩楼》和《登殿》中,她都是戴凤冠,穿宫装和女蟒的。
青衣在山西梆子戏中,向来就是以唱为主不但需要清亮娇脆,还要有阳刚之音,不能过于柔媚。青衣,不能念口白,必须念“韵白”,以示端庄凝重。此外,还有一点,就是无论如何不能“上跷”。青衣所扮的妇女,都是“文行”,没有带武功的。
其二,花旦。
花旦,与青衣不同之处在于:
花旦没有穿“青褶子”的。她们有的穿裙子,袄子;有的穿袄子,裤子。不管穿什么,她们穿的都是艳色绣花朵的,就是穿帔,或穿“褶子”也要绣花,故名“花衫”。
其实,花旦不一定都穿“花衫”,其中也有穿女蟒的,穿宫装的,扎女靠的,穿女抱衣抱裤的,甚至还有穿蓝布褂的,穿旗袍的,也都叫“花衫”。
这类脚色一般都是风流美艳、柔媚婀娜,也有的是刚健娇憨的。
再者,青衣主要是家庭妇女或官宦夫人,皇妃皇后;而“花衫”却很繁杂,由皇后、公主、女将军到渔家女、女小贩等都有。
花旦不像青衣以唱为主,而是通过“做”(即表情、眼神、手式和身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心情的。
花旦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是狭义的花旦,多是年轻、活泼或行为放荡的妇女,如《小放牛》的村姑,《翠屏山》的潘巧云等等。
二是闺门旦,多是天真、活泼的少女,如《拾玉镯》的孙玉姣;《豆汁记》的金玉奴等。
闺门旦从广义上看来,应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其实不然,像孙玉姣、金玉奴这些小家碧玉,她们却是天真烂漫、纯洁可爱的姑娘,她们不但懂得爱情,而且还能同情难者,仗义救人。她们的念白以口白为主,身段玲珑活泼,富有舞蹈性。
三是玩笑旦,多是以喜剧形式出现的妇女。
既名“玩笑”,当然都是性格爽朗,爱说爱笑的人物。她们和闺门旦不同在于:闺门旦多为少女,玩笑旦多为少妇,如《打灶王》的李三春,《小上坟》的萧素贞等。
这些人的年龄,由二十到四十岁左右,其扮相大多数穿布褂。但其中又有分别:少女应穿竹布褂,有职业的(小贩、渔女、媒婆等)穿蓝布衫,更贫苦的穿青布衫。
玩笑旦唱的腔调也较为复杂,如《打灶王》《打面缸》、《小上坟》、《锯大缸》等都唱小曲,许多是用笛子、唢呐伴奏的。
四是泼辣旦,多是些打街骂巷,大方不拘,说打就打、说骂就骂、无所顾忌的妇女,甚或是谋害亲夫的淫荡妇女,如《刺巴杰》中的九奶奶,《杀子报》的王徐氏等。
这类旦必须会打,但绝非纯粹武旦,像九奶奶,在开打时使大杠子,以最示其泼辣。
这种旦也不“上跷”。有的旦脚自己就说“我这两只脚,走个百八十里的没关系!”
五是刺杀旦,它包括了杀人与被杀。如潘金莲这个人物,她毒死了武大郎,又被武松杀死了。
这类“刺杀旦”,主要须有扑跌技巧,如“乌龙绞柱”、“蹿帐”等。
六是小旦,一般是年纪小的女性,有些是小家碧玉,有的是使女丫鬟,有的是习武的女孩,她们都不是坏人,如《春香闹学》的春香,《翠屏山》的迎儿等。
小旦在戏中当主角的很少。
七是花衫,它把青衣、花旦融为一体,合成一种行当。它既有青衣的端庄,又有花旦的活泼。如祝英台、尤三姐等。
其三,刀马旦。
刀马旦多是穿蟒、扎靠、戴翎子的女将,要求演员能唱、能念、能做、能打,如《穆柯寨》的穆桂英、《樊江关》的樊梨花等。
刀马旦主要是在扎靠、舞蹈上见功夫,开打时,如疾风骤雨,锐不可挡。她们基本上都是马上作战,有时要载歌载舞,唱大段曲牌。
其四,武旦。
武旦,是穿女箭衣或女打衣的英雄、神仙.要求能武打火炽、翻扑灵巧。
过去,武旦与刀马旦最大的区分在于武旦必须上跷,现在已无法区分了。
武旦虽不一定扎靠,但在开打时要分成“马上”和“步下”。前者如《夺太仓》的张秀莲,后者如杨排风。
另有许多神话戏,她们也许在空中作战,能够腾云驾雾。此外,她们也要“大打出手”,有时还要表演特技,如“旱水”等。
武旦和刀马旦,在开打风格上也是不同的,如“会阵”、“抢背”等。
旦行虽然分了这么多工,可有造诣的好演员也有全才的,把青衣、花旦、刀马、武旦等表演方法吸收、融化,用于创造脚色上。
其五,老旦。
老旦是老年的妇女。她们唱腔高亢,念白沉实,其性格或是慈爱善良,或是循规蹈矩。如《打龙袍》的李后,《铡美案》的国太等。至于年龄,则从五十岁以上到百岁开外。
从扮相讲,老旦只有三种:
有的是贵族穿女蟒;有的是老夫人等,穿团花或寿字帔;最穷的则穿女紫花老斗。
老旦有以唱工为主的,如《刺字》的岳母;
还有一种是有很多身段甚至带些扑跌的,如《牧羊卷》的朱母,在牧羊遇着风雪冲击时,有很多舞蹈性的动作;有的则戴“过桥”(类似凤冠的一种盔头),扎女靠。
这就是说,老旦并不是只凭副好嗓子来应这门行当的。她除了要演好人物外,还要会武打。也就是说,老旦既能演贫寒的老妇,又能演富贵的国太,还能演武打的女英雄。
《战黄花》的佘太君,扎硬靠开打。花云的母亲,穿打衣打裤,系战裙,梳牛角纂,戴网子,用杠子开打。
(五)丑
丑脚,一般只是在鼻颊之间用白粉勾绘一些豆腐块、枣核、小蝙蝠等形象,所以又叫“小花脸”。又因“花脸”里有“大花脸”、“武二花脸”,到了丑脚只好降格为“三花脸”了。
丑脚的性格,智慧、机趣、幽默、诙谐、好说好笑;但也有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的势利小人。
丑脚的职业、地位,从皇帝到乞丐,其年龄也是从百岁左右到儿童都有。
丑行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文丑、武丑、丑婆。
其一,文丑。有如下五种类型:
一是方巾丑:
这是具有丑脚性格的各式文人,儒生秀才,刑房书吏,随军参谋,教读老师。
他们有的不挂髯,有的挂“黑八字吊搭”,有的挂“黑丑三”。
“方巾丑”,顾名思义,自然要戴方巾,但也有戴荷叶巾的。他们都通文墨,好风流,身段、步法上多有小生的表演方法,以体现他们摇摇摆摆的潇洒风流。
这种丑,一般都要上口念韵白,这也是为了形容他们那种酸溜溜的味道。
方巾丑所扮演人物的性格也是多样的,有的是书呆子,有的是轻佻浮浪子弟,有的诙谐机智,善于见风使舵,有的悭吝成性等等。如张文远,蒋干等人都属于方巾丑。
二是袍带丑,也称“官丑”、“靴子丑”。
这类丑脚,都是做官的,其中有些还是皇王公卿。按:“袍带”二字包括甚广,举凡旧社会的衣冠世族,都可列人其内。还有些武官,戴狮子盔穿蟒或帔的,也属于袍带丑。某些戏中的太监、知县、灯官、门官等,也都属此类。
袍带丑中,有许多善诙谐、富机智的正派人物,如程咬金。也有许多坏官,像费仲、尤浑、万俟虏、罗汝揖等。
三是腰包丑,又名“茶衣丑”。
他们多是下层的劳动人民,也有的是太监、衙役、渔夫、船夫等。这种丑脚,在戏中出现得最普遍。
这类丑,头戴毡帽,下系布裙(腰包),身穿茶衣,脚穿布鞋。“茶衣”是一种蓝布做的短衣。
它在戏曲舞台上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典型服装。卖茶的、卖酒的、砍柴的、打鱼的、种地的、卖食物的、打铁的、烧窑的、赶驴的、放牛的……无人不可以穿。
这类丑脚,基本上好人多,但也有坏蛋。
四是邪僻丑。
这种丑脚,主要饰演那些不劳而食,“饱暖生淫欲”的寄生者。他们无事生非,欺男霸女,陷害好人,像《野猪林》的高衙内等。这些“表里如一”的坏人占大多数。也有的不一定多坏,但却糊涂蠢笨,如《闹学》的秦官保;《打花鼓》中的傻公子。这是极少数。
这类丑脚,一般都是阔少,没有一个挂髯口的。
五是老丑。
老丑,以挂黪或白“四喜”的为多。也多半是戴毡帽,但是白色的,不同于“腰包丑”戴蓝色的。其形式也不同,俗名“一把抓”,又名“随风倒”。
这些人中有解差、老管家、老军、乡约、禁子、店家、穷老汉、杆头、老苍头,基本上都是好说好笑,好寻开心,但在性格上也许有些势利眼,爱贪小便宜和糊涂、倚老卖老,却很少有害人的。
老丑的表演,要有苍劲、老迈的神气,唱的少。念白中可以带地方乡土味,至于舞蹈,一般说是没有,但也有例外,比如《双合印》的李虎,在《跑报》一场,身带串铃,亮高矮相,舞蹈动作却极多。
其二,武丑。
这类人物都是精通武艺,体轻灵巧,沉着机智,老于世故,既能跳跃,又善言词,举止活泼,念白清晰,抑物顺艳,音节以响脆见长。这里有侠客,也有义士。
武丑很少长靠脚色,一般都是戴鬃帽,穿侠衣,挂黑、黪、白的三色“反、正八字”。
武丑在武工方面,以单人表演绝技为主,而遇有抛杈等,他也要接;也要“摔馃子”,这又和“摔打花脸”接近。
武丑之难,不仅在于筋斗上的高难绝技,而且,必须能使语言、动作完全性格化。
其三,女丑。
“女丑”有“丑婆”和“彩旦”之分。
丑婆,是五十上下的婆子。彩旦则是年纪较轻的妇女。
丑婆是穷家贫媪,或有职业的,如媒婆、产婆、珠婆、牙婆等。彩旦则或出官宦之家。
丑婆可以有较大的孩子;彩旦则多数没有生育过。
彩旦在化妆时面涂白粉,粉外又用胭脂搽上去两条红,比如《能仁寺》的“赛西施”,满涂白粉的脸颊上,又搽得像红猴屁股似的,满台搔首弄姿,令人作呕!
相关文章:
稽查查案需要多久01-17
手机丢了报警多久来01-17
限制消费多久能消除01-17
司考提前多久订房间01-17
公章鉴定真伪需要多久01-17
离职工资多久发01-17
违规掉头多久来短信01-17
复写合同能保存多久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