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生态修复主要指致力于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森林砍伐要再种植,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会得到更好的恢复。
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础
生物修复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物修复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
除了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更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动物以及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环境中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广、最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仍是微生物修复。
物理与化学修复——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
从修复原理来看,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一还原、吸附一解吸、沉淀一溶解等物理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更是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
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还是工程措施,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若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这一点对于生态修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与化学修复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是生态修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成败。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措施更好地与生物修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生态修复内容
1、要素综合修复
对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要素修复,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破什么修什么”的思路,统筹各要素进行综合治理。
2、生态基础网络修复
生态系统基础网络是维护生命土地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基础,是城乡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
3、生态景观修复
国土空间生态景观是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多维生态网络复合体,是国土空间表层的生态联系。
4、生态安全格局修复
国土空间格局是国土空间多重性与人类需求多样化双向选择的结果,也是自然界复杂多样化与生产地域分工专门化相互作用的产物,还是海陆空间、交通空间、土地利用空间、景观生态空间、社会文化空间、投资发展空间和虚拟空间综合平衡过程的矛盾统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监管及评价系统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具有修复规模大、区域性强、工程类型多、技术复杂、修复时间较长和综合效益显著等特点。为实现对生态修复的有效监管,在实施修复工程后,应对生态功能改善或提升情况进行持续监测,这需要相应监管系统与评价方法。
基于此,蓝尊科技开发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监管及评价系统,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分析、低空倾斜摄像影像与空间数据获取、建模与时空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动态监管。
解决方法
1、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库
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库,提取项目立项信息,抽取项目进度、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宏观掌握各项目实施情况。
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监管
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库,通过倾斜摄影数据采集、项目过程资料上报、视频监控、移动巡查系统等技术手段,达到对项目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管理的目的。
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修复效果评价
根据年度绩效目标,在项目库中抽取项目指标数据,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修复项目三维数据,对项目产出成果进行效果评价及效益评估。
实现方式
1、采用项目流程管理引擎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项目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监管。
围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立项、设计、实施以及验收,通过项目管理引擎实现了对项目进度的跟踪、资料调阅、质量监督、效果评估以及验收辅助审查的目的。
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库,可通过APP上报项目过程资料、无人机倾斜摄影、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进行项目过程数据实时采集,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可视化监管目的。
2、采用低空倾斜摄像影像与空间数据获取、建模与时空分析技术,实现治理效果的动态可视化对比评价。
利用无人机在工程项目治理前后分别进行倾斜摄影数据采集工作,制作工程项目三维模型,进行前后治理效果比对,评价工程修复效果。
3、采用大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技术,实施治理资金使用多维度分析与绩效评价。
项目修复效果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体系》中的评估重点,可利用系统中修复的工程现场实景模型辅助于考核与评价,通过叠加生态修复项目中修复关键指标数据,与三维模型进行数据比对,对工程质量和修复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相关文章:
砂浆强度多少算合格02-01
处级享受多少平住房02-01
40平需要多少油漆02-01
正常房子高度是多少02-01
青岛房屋多少平落户02-01
软膜灯箱多少价02-01
咖啡粉放多少合适02-01
常用混凝土塌落度多少02-01